跳到主要內容

《追兇線索Cleaner》兇手就是導演

 

 

tf_org-Cleaner-free-2008《Cleaner 追兇線索》有著令人驚喜的新奇開場,原來在所謂兇案 現場的舞台上不僅限於警探、兇手、被害者這三類身分,,在這部電影中男主角的職業是稀奇的「兇案清理員」,不同於警探有緝凶的職責,亦非欲為死者深冤的遺屬,當然更不會是喪心病狂的兇手,「兇案清理員」從來就只是個命案現場跑龍套的配角,《追兇線索》倒轉了鏡頭,故事開端焉而擺脫往常犯罪驚悚電影裡正邪對立交鋒的古板公式,但也就僅此罷了。

 

 

逆轉公式不見得能運算出正確解答,《追兇線索》反倒陷入不知所云的空泛,由兇案清理員Tom Cutler被捲入一樁離奇的凶案開始,導演與編劇不斷試圖賦予退役員警Tom一個主動追查兇手的理由,卻又表達他對正義失望而退縮逃避,自始自終主角始終沉溺於旁觀立場的茫然,角色無力突破內心掙扎讓這部電影沉悶的難以復加,即便他查出真相,也不過繼續當個消沉的「兇案清理員」。

 PDVD_000

然而嚴格來講《追兇線索》的劇本還算差強人意,甚至主角間頻繁的言談也在在顯出編劇厚描角色內心世界的企圖心。例如主角曾是個警察,卻因妻子慘遭殺害而性情大變,先是買通監獄謀害主嫌,爾後又迫於無奈收賄,Tom離開警界轉而從事「兇案清理員」,一方面象徵著清洗令他蒙羞的汙點(導演應該也很想洗刷拍這片帶來的汙點),另一方面則藉此撫平失去親人的痛楚與憤怒;劇中有段對白頗有意思,Tom說:「清理兇案現場不必感到羞恥,我們清理的不只是血跡,同時也清理掉憤怒、悲痛和心碎」,而員工回:「我眼中只看到血跡」。《追兇線索》也的確只令觀眾看見血跡斑斑的命案現場。

PDVD_001 

由上述Tom這段略帶自我催眠成分的對話,乍看Tom以身為「兇案清理員」為榮,實際上Tom充其量是個「破碎人生的逃避者」,劇中有一幕很精采地呈現他如何恐懼面對命案的相關人士:「地點是一間遭搶劫的雜貨店,是典型的非美籍移民開設的小店,一名婦女在陰暗的房間啜泣,正在刷洗血跡的Tom轉頭凝視著,爾後不發一言關上門」。

PDVD_004

警探、兇手、被害者無疑都能在螢光幕前吸引眾人目光,然而想想實際生活裡是得付出多少慘痛高昂的代價,Tom選擇逃避扮演這些角色,不去直視這些人間悲劇,僅是撇視哭泣婦女就令他無力承受,他伸手關上那條通往悲劇的門,低頭洗去悲劇存在的血腥證據,視而不見等同於救贖嗎?我不這麼認為

 

 

cleaner_movie_image_samuel_l__jackson_and_ed_harris畫面的呈現是讓這部電影不討喜的主嫌,雖然導演Renny Harlin拍過許多賣座電影,但他擅長拍攝快節奏的動作驚悚片,實在不適合拍攝《追兇線索》這樣一部藉由對話緩緩揭開謎底的懸疑片,這點由雷尼哈林(Renny Harlin)2003年重拍的《大法師:吸魂首部曲》可證,《追兇線索》充斥大量多餘的鏡頭與造作的蒙太奇剪接,企圖營造具藝術質感的懸疑氣氛,但前20分鐘導演彷彿就氣力用盡,後60分鐘就像隻變不出新把戲的老狗,可惜這部片有這麼多熾手可熱的大牌演員,看得出導演企圖出奇招尋求突破,卻仍受限於過往的拍片風格與經驗,使得《追兇線索》成了既不藝術又不商業的敗筆。

PDVD_006

由DVD先行發售可知《追兇線索》連片商都對票房不抱信心,台灣將於近期上映,即使得罪片商,Joyce也得坦白說真的不建議各位讀者進戲院,行銷宣傳的內容與電影有極大落差,絕對會令你看完後失望透頂,《追兇線索》與其說是犯罪驚悚片,毋寧說是平淡的心路歷程電影,把錢留著去看《冏男孩》或《海角七號》才不會槌心肝(下圖)

 

       

 

註:Joyce對導演Renny Harlin諸多批評,可能讀者會誤以為劇本很精彩,實際上《追兇線索》的劇情到中段後,幾乎慘不忍睹,但該對劇本負責的不只是編劇喔,一般拍片導演對劇本有很高的影響力,甚至能編寫,很遺憾的是《追兇線索》讓我看不到導演Renny Harlin絲毫用心與長進。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