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搶救$$大作戰》怨天怨地也要靠自己

600_x_337_recessionize--for-fun-and-profit-

俗語說的好: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也無怪乎北美每年自助(self-help)產品與服務有將近百億美金的規模,一群所謂自救專家教你如何幸福、快樂與成功,《搶救$$大作戰》是一部以自助課程的形式包裝的紀錄片,如同其片名Recessionize, For Fun and Profit,來自加拿大的導演吉米卡斯特那(Jamie Kastner)試圖教觀眾如何以有趣且有利可圖的奇招妙想,度過類似前年金融海嘯之類的經濟衰退。

Recessionize!_For_Fun_And_Profit!_4

於是他走訪了加州、歐洲與杜拜等地湊出了面對經濟衰退的十五個步驟,例如第一招「重新訓練自己(Retrain)」,講述加州某家庭主婦開設了兒童百萬富翁課程,教導下一代理財知識與態度,或第七招「重塑品牌(Rebrand)」,一個原先經營高級精品店的女老闆,察覺面臨經濟不景氣時光仰賴高端消費或許是不夠的,毅然將店面改為經營中低價位的二手商品。看著這些口號,總忍不住想起過去商學院行銷課程的陳腔濫調。

recessionize_for_fun_and_profit_2.470x264

《搶救$$大作戰》獨特的是經常使用1930年代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史料作為古今參照,例如在講解第六招「重新發明(Reinvent)」時,先講述經濟大蕭條時,紐約到處都是惡性競爭的蘋果攤,接著再回到當代,加州近年來吹起一股低價餐車風潮,許多小本創業者開著餐車到人潮匯集處提供廉價實惠的餐點,然而入行門檻低意味著容易被抄襲,顯見創新或重新發明的重要性。

95713-050-3025AD21

然而整體來講,《搶救$$大作戰》劇情新奇、導演的口條也相當風趣,但思想則顯得過於樂觀而幼稚,同樣是對金融海嘯後的省思,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卻拍出尖銳論述與舉證歷歷的紀錄片《資本主義:一個愛的故事》,我並非指紀錄片就必須嚴肅地批判,起碼不該淪為既成不公的說客,《搶救$$大作戰》過於強調在個人層面“靠自己”努力,反而無意間忽視企業貪婪等外在社會面向。

Recessionize!_For_Fun_And_Profit!_3

當然,我拿麥可摩爾的電影紀錄片來比較,對於僅是電視紀錄片的《搶救$$大作戰》有些不公平,但《搶救$$大作戰》在事實再現上也犯了紀錄片的大忌,其使用許多案例時斷章取義,例如第十招,荷蘭的流浪漢寢具其實早自2006年即開始販售,其設計靈感或高昂售價也與金融海嘯八竿子打不著,電視紀錄片可以追求娛樂效果,卻不該仿效電視新聞扭曲造假,否則誰還願意看紀錄片?

因此,倘若你期待看到對於金融海嘯有更深刻的探討,Joyce推薦這次「機不可失」影展的另一部紀錄片,同時也是8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主的《黑金風暴》(inside job)!

《搶救$$大作戰》預告

《搶救$$大作戰》場次:
11/05(六)20:00 誠品信義
11/06(日)11:10 誠品敦南

即將於10月29日開跑的2011「機不可失」主題紀錄片影展,挑選了18個不同的國家共計58部紀錄片,主題包含金融海嘯、世代交替、自我衝突、資源與戰爭等台灣當前社會相呼應的重要議題,Joyce蠻推薦這個少見以紀錄片為主的影展,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僅能點出生活中忽視的危機,同時也試著帶觀眾進一步思考轉機在哪,假使你看完這篇後,對《搶救$$大作戰》或《黑金風暴》有興趣,不妨去看看「機不可失」主題紀錄片影展吧。

官方網站 http://cnexff.pixnet.net/blog

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cnextw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