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Joyce承認標題下的有點像youtube會出現的搞笑影片,前陣子一個朋友要去香港,卻逢「浣熊颱風」襲港而延遲行程,我好奇的是為什麼這個颱風命名的如此可愛,上網一查就來到Irwin的部落格「 Weather Blogger天氣部落 」,也是我今天推薦的主題部落格。 多年前有部電影「龍捲風」描述追逐龍捲風的科學家讓我看的熱血沸騰,對台灣而言最常見的氣候災害莫過於颱風,可惜的是雖然政府花了許多預算做了許多防治,卻總是難以避免颱風過後的災情頻傳;更可悲的是惡質媒體的觸手也伸到這類攸關民眾安全的天災預景,每逢颱風過境,各家電視台記者紛紛上演現實版的「台灣龍捲風」。 而Irwin的部落格「 Weather Blogger天氣部落 」在報導「浣熊颱風」的嚴謹做法,比起內容草率渲染的電視媒體更得我認同: 站長自4/16颱風形成時就開始追蹤,如「 颱風浣熊 」、「 颱風浣熊直撲海南島 」。 隨著逐漸逼近香港,香港天文台於4月18日晚上8 時40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站長於是自備了風速器親自測量並寫了這篇「 二次大戰後最早的三號風球 」。 4/19 「浣熊颱風」登陸廣東省陽江附近,站長親自攝影做了第一時間報導「 颱風浣熊的追風日誌 」。 4/20 對於颱風移動以及暴雨損害的報告可見此篇「 浣熊襲港日誌 」 4/20 「 浣熊襲港真的需要八號風球嗎? 」則很犀利地點出氣象預報機關對公眾發佈的新聞稿用詞模糊,很多時會令民眾和媒體出現錯誤的解讀,這篇讓我十分贊同,因為我每次不想看新聞而自己去氣象局的網站看,看完卻疑惑更多。 4/22 「 令人失望的香港傳媒 」則檢討傳媒報導「浣熊颱風」的誤謬,引述片段如下: 今天筆者想講講香港的傳媒,自2006年颱風派比安過後,筆者有機會和香港傳媒接觸和接受他們的訪問,其中又以蘋果日報的訪問次數較多,在多次的訪問過後,筆者還以為可以和傳媒打打交道,...
Joyce書寫對電影的反芻、文化的反叛與新媒體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