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把愛找回來》聆聽內心的樂章



當第一眼看到電影「把愛找回來」的海報上寫著“相信音樂、相信愛”時,你對這看似天真的標語感覺可笑,身旁友人個個拍胸脯保證好看,更是讓生性多疑的你在心底堵定這一定是部如同Love Actually矯情媚俗的商業片,就這麼你與「把愛找回來」擦身而過兩個多月。

august rush movie blacktale bt dvd 你聽著許多朋友們對「把愛找回來」發自內心的讚嘆聲,卻恍若未聞,過去你常抱怨外在環境的喧囂使你不得安寧,卻不知許多時候躁動的思緒反而讓你無法用心聆聽生命的美好旋律,如同「把愛找回來」中那些未曾在街頭藝人前駐足聆聽的芸芸眾生。


august rush movie blacktale bt dvd愛與音樂是如此相似,觸不到也看不見,只能靜心體會,藉著空氣振動我們感受到音符奔躍,而手心傳來的溫暖也暗示著愛苗滋長。還記得上一次擁抱的溫暖嗎?上一段戀情使你傷痛的心灰意冷,你悄悄地將自己縈繞的情思抽離並用冷漠一層層包覆...

august rush movie blacktale bt dvd上週末你們相約逛街,但走在吵雜的街上,你像牆頭上的貓,孤傲地俯瞰擁擠喧鬧的人潮,狂歡欣喜的情緒絲毫感染不了你,此時唱片行傳來「把愛找回來」中男孩EVAN創作的狂想曲(August’s Rhapsody)。
此時你尚不知此曲來歷,卻被曲子前半段眾多不和諧樂音的穿插吸引,隨著曲子中段轉換到類似福音音樂,最後並以華爾茲的旋律結尾,你莫名地身體湧出暖意,心跳也不自禁地跟著音樂起伏,剎那間你明白那節奏觸動的不只是你的聽覺,更融化著你冰封多時的情感。

august rush movie blacktale bt dvd 無論人們如何逃避偽裝,音樂與愛仍舊會穿過重重阻礙給予你最無私的撫慰,「把愛找回來」裡的男孩EVAN TAYLOR即便遭遇諸多旁人的嘲諷,仍然由衷相信這點,用對音樂的熱愛譜寫著對親情的思慕,最終音樂與愛也忠實地回應他。

august rush movie blacktale bt dvd「把愛找回來」就這麼無意間在街頭將你的愛找回,看著電影中的男孩用純真到另人不捨的神情說:「The music is all around , all you have to do is listening」,頓時你熱淚盈眶,太多電影企圖用曲折的情節與繁瑣的對白談愛,卻徹底比不上男孩簡單的這句話就令你如此動容。

august rush movie blacktale bt dvd在男孩身上你見到自己過往的身影 ─ 全心傾聽與無雜念的愛,你細細品味著「把愛找回來」帶來的感動,並察覺心底湧出的異樣情緒,那是繼續嘗試的勇氣,那是不放棄信念的堅持,無論那股情緒是什麼,你明確體會到這部電影改變了你,又或只是讓你找回初衷。

august rush movie blacktale bt dvd  「把愛找回來」的劇情看似太過巧合,但你仔細一想,兩個小時的劇情其實是濃縮母親、父親、男孩三者長達十一年的壓抑、折磨與思念,若說巧合似乎不恰當,苦盡甘來或許更貼切。
你能在吵鬧的街頭被電影配樂吸引,不也如同電影最終這家人的巧合相逢,都說人生如戲,看完「把愛找回來」,你對自己保證未來即便是遭遇磨難,也要賣力演出、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讓生命劇本更豐富動人。

後記:Joyce第一次嘗試這樣的文體來寫影評,但我其實從很久之前就想挑戰看看,但寫完發現似乎還沒掌握寫作訣竅。
「把愛找回來」是一部極有感染力的電影,這篇主要是紀錄自己觀影的心路歷程,說是影評好像有些名不符實(笑),因此Joyce下面推薦幾則貨真價實的影評。

推薦影評: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