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類學「功能學派」的觀點來看喪禮:
喪葬儀式是人類藉由喪禮聚集,確認親屬的網絡關係,有的社會表現歡樂、有的社會則是哀戚,無論進行的形式如何,皆具有重新整合人群關係的功能。
Joyce依稀記得大學跑去民族系旁聽時,教授曾在課堂放了一部馬達加斯加還是印尼的少數民族紀錄片,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以極誇張的歡樂、載歌載舞的形式告別亡者,當時教授在課堂上這麼說:「喪禮不僅是亡者與社會關係的消滅,其實也是生者確立新的社會關係的時刻」。
巧合的是在看過那段影片後幾個星期,很疼Joyce的外祖母往生,而Joyce頓時親身體驗著課堂上所謂的「確立新的社會關係」。
在漫長喪禮過程中,Joyce發現當今社會的喪葬已沒有傳統社會那麼強的暗示性與宗教性,當然我們還是會遵從許多宗教禁忌,但喪禮的儀式則成了商業制式化的消費品,喪禮的功能之一是「引導生者抒發些內心悲痛並接受亡者消逝的事實」,那麼對我而言,如今的喪禮則很難牽動化解生者的悲痛,僅是徒具形式的儀式。
但Joyce卻隱約發現現代社會喪禮的新意涵反而是 ─ 藉著聚集多年不見的親友們,確立新的社會關係並以整體家族的凝聚力克服悲痛。
誇張手法寫實人生:
咳 原諒Joyce用上面一段篇幅鋪陳影評,只因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這部充滿黑色幽默的英國喜劇電影勾起Joyce許多回憶。
首先 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絕對能讓你在螢光幕前笑到人仰馬翻,我常跟身邊朋友說明英國式喜劇時與美式喜劇的差別,英國式喜劇有著其民族天性的高傲與藝術感的幽默,絕對不會耍噁心耍低級的搞笑(如我很愛的美國派),英式幽默就像一種風度
你會發現這與Joyce前一段描述現代喪禮的新意涵意外地謀合,或許是由於當代醫學發展導致現代人壽命普遍延長,我們似乎寧可花更多時間處理「生的問題」,而非舊時代的人經常思考死亡的意涵與重視死亡,也使得現代喪葬儀式的內涵空洞化?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雖然在人物舉止刻化的稍誇張,但分析電影角色的動機後卻能發現內容寫實的不可思議!
多元化的內容:
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除了耀眼的紅花外,陪襯的綠葉故事才是最吸引Joyce之處。
結語:
知名導演法蘭克歐茲Frank Oz難得拍出讓我回味不已的電影,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的精采有三者功不可沒 ─
- 每個演員的演技、個性都太鮮明,族繁不及Joyce備載。
- 編劇將電影情節寫的很豐富。
- 導演拍攝時,節奏掌控的很準確、快慢有秩。
這類喜劇故事Joyce不想提到太多影片內容,以免破壞沒看過的網友看電影的驚喜,而我也試著以非搞笑的觀點給看過的網友一些其他的思考,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這部電影是Joyce心中列入一生絕對必看的電影之一,強烈推薦各位找來看。
莫名其妙的衍伸閱讀:
幾個國家有趣的葬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