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推特偷聽成癮症與女性的意見市場

 

 

Twitter的偷聽成癮症

 

Joyce有個近乎於上癮的癖好 ─ 「在公共場合會豎起耳朵偷聽陌生人的談話內容」,有時會聽到頗勁爆的內容(如偷聽到不知名正熟女:我昨天跟我老公試著用迴紋針體位愛愛,其實不是很舒服耶,但我家那口子卻興奮不已...),讓我觀察到李安拍色戒產生的另一種社會效應 ─ 「藉著電影在公共場合談性」XDDD

 

「偷聽」的效果很類似「偷窺」,平時耳中覺得乏味無比的事,一但從陌生人口中說出都會變的莫名有趣,平日看到某藝人的節目馬上轉台,但有他的裸照還是會忍不住想看,由這種抽離的旁觀者角度所觀察到的事物,常成為我寫作的靈感來源。

 

讓我開始迷上網路偷聽是幾年前有個網站「overheardinnewyork」,任何人都可以上去書寫你平日偷聽路人間的閒談雜語,Joyce當時藉此網站懂得許多英文垃圾話,此外後來又有許多類似的網站出現,但我還是最喜愛這個專談紐約的網站,台灣似乎沒有類似的網站,我蠻期待能有個另類的偷聽版「台北之音」。

 

 

離題了,Joyce想表達的是─「除了很適合我自言自語這點,Twitter對我最大的吸引力則是讓我彷彿產生「偷聽」的歡愉」,詳細內情待我下篇披露,同上述,總之Twitter正逐漸成為我觀察議題與書寫的另一個網路參考來源

 

 

男女朋友的意見市場

 

剛才在Twitter偷聽到jserv這麼說:

在 Google 搜尋輸入列敲入「我們都」,結果出現「我們都要女朋友」的建議 about X hours ago from web


 

Joyce本著「Google搜尋引擎是眾人智慧結晶」的想法,開始進行關鍵字的比對查詢,結果以下列圖表簡示─

 

中文搜尋結果:

22

 

英文搜尋結果:

 33

 

日文搜尋結果:

 44

 

結果分析:

「現代社會雖然提倡女權,高呼男女平等,但男女真的平權了嗎?」,讓我們藉著上面圖表來瞧瞧網路的男女意見市場分佈 ─


  1. 華人女性較不會在網路空間談論自己男友或表露自己對異姓的渴望;華人男性與女性相比,則大幅度地在意見市場上佔有優勢,歷史悠久的父系社會明顯地在網路上重現。
    然而假如將搜尋範圍限定在「繁體中文」,則搜尋數量相當接近,但男性依舊略高一些,可見近年來台灣男女上網比例持平,台灣女性的確相較於其他華語區更勇於發聲(較不含蓄!?),這或許也得歸功於民主吧(笑)。

    總結,對岸的網路市場是女性寫手與創業家可以嘗試開拓的一片版圖。
  2. 英語系國家相較華語圈則較為平均,或許可歸功於女性思潮的多年教化吧。此外內容數量多的驚人,以want get boy friend的頁數就比前述整個華語圈數量還多,約有6倍的差距,意味著華語的網路內容還是相對貧乏。


    此外男性思惟的內容依舊比女性多,是否意味著即便是民主體制極進步的歐美國家仍舊無法將男女平權的議題,處理的盡善盡美?女性意識的喚醒還有待持續努力。
  3. 日本的結果則驗證我過去旅遊的觀察與經驗,呈現女性意見較踴躍的情況,但這不意味日本是個母系社會,個人以為乃幾項因素所致─


    1. 日本男性普遍對情感表達的內斂與壓抑
    2. 日本的緊密父系結構使得女性熱衷於自由的網路空間表達
    3. 日本社會不貶低女性主動求愛的主動性(男性較被動)

    4. 日本社會輕視沒異姓緣的男性


    此外日語的搜尋數也遠高於華語系內容,這讓我挺訝異,因為日本的上網人口比華語系少,然而內容的產出卻遠高於華語區,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應証日本在文化產業的輸出優勢與成就?值得你我深思。
    此外個人預測韓語的內容搜尋結果應該會與日本極為符合,懂韓文的朋友可以試試看!

 

結語:

當然啦,除了內容的量之外,內容的質更是評斷網路男女意見產出的重要指標,此外男女朋友的主題也僅只是呈現一部分年齡層,其他像已婚婦女就沒被列入計算,這些面向在我這份粗淺的搜尋結果都沒有呈現,期待未來有網友願意補足。

 

然而撇開撇開搜尋品質與方法的疏漏,Joyce(男)依舊期盼看到一個能聽見更多女性發聲的網路空間,甚至進一步影響現實社會,因為我仍看到許多女性身處弱勢或遭遇男性的侵權,期許這篇文章能使網友們注意到這種性別產出不均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是否可能會建構出另一套網路空間的性別迷思將是我未來所關注的。

 

註:由一則偷聽能寫出這篇豪洨文,Joyce真覺得自己是怪咖!

註2:Joyce承諾過4月是本部落格的婦幼月,我可是有做到喔!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險路勿近》迷人的惡之華

坦白說,柯恩兄弟 (Joel Coen)的電影向來不是我的tone,然而這部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倒讓Joyce耳目一新,不但具有商業片必備的元素─緊繃的氣氛加上刺激的動作場面,也能有藝術片的哲學內涵,實在是他們近年來最佳的作品,Joyce強烈推薦還沒看的網友一定要看。 Joyce不多說劇情,以下是個人觀影後的一些心得,與各位交流。 隨手可得的暴行 象徵主義 ( symbolism )( Wiki )認為「形式本身不是目的,思想觀念是目的」。Joyce則認為電影【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 暴力只是行兇的形式,而駭人又迷人的卻是那深徹入骨的邪惡 」。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成功地形塑Chigurh這位冷血殺手,從頭看到尾,幾乎把能殺的都殺了,甚至委託人也難逃一死,如此讓人直冒冷汗的角色恐怕只有【沉默的羔羊】裡的漢尼拔博士堪比。 假若對漢尼拔而言,殺人猶如一場神聖的宗教獻祭,他則是手持利刃祭司,在揮下屠刀時得到彷彿為神之化身的興奮,破壞與創造同樣來帶來如神般的成就感,但破壞更省時間。 然而Joyce認為柯恩兄弟 (Joel Coen)在處理暴力本質比「沉默的羔羊」更高竿。 片中飾演老警長的Tommy Lee Jones說了一則故事,大意如下: 過去殺牛得用大鎚敲暈牛,五花大綁後再切斷其喉嚨,某人因為在沙牛時,牛醒來並發狂掙扎,而受傷。今日殺牛的方法不一樣了,只要用空氣槍將石塊射入牛隻頭部再吸出來,畜生永遠不知道被什麼射中... 過去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獵物是沒有反擊能力,獵物低聲的啜泣也激起獵人興奮的歡快,但在【險路勿近】中,獵人與獵物的角色不斷倒置,即便是專業的殺手Chigurh也險些栽在Josh Brolin飾演的越戰老兵手裡,意味著在我們這槍枝氾濫的時代,任何人都能輕易擁有槍彈,暴力不再是邪惡的專屬品,不起眼的學童也可能手提步槍到校掃射... 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著墨的是儀式般的生死交替,看著漢尼拔聽著古典樂品紅酒食人肝,【險路勿近】中殺手Chigurh拿的武器竟是外觀平凡的空氣槍,而非手槍,然而在見到空氣槍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