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靈異孤兒院》無法釋懷的童年夢靨



「靈異孤兒院」雖然片商取名為靈異,卻只有幾慕出現鬼魂,實際上更近似於妄想與記憶交織而成的驚悚片,直到落幕前,觀眾很難區分哪些畫面是真實、哪些是想像;最後電影結局在國外討論區的評價好壞參半,Joyce也難以下定論,悲傷中帶著一絲幸福的結局是「靈異孤兒院」少數與「羊男的迷宮」相像之處。


很多看完「靈異孤兒院」的朋友問我這片許多的象徵意涵,Joyce認為導演Bayona這段話最能點出本片的精華:


「《靈異孤兒院》基本上講述的是對於分離的恐懼。劇中的人物都活在她們過去分離所造成的傷痛裡,或是擔心即將而來的分離。恐懼代表了她們生活中的某些東西,將她們夢想中的美好家庭摧毀成令人無法承受的夢靨。」

下面Joyce會以導演這段話作為分析架構,並會牽涉到些許劇情。



互為表裡的「分離恐懼」與「懷舊情緒」

「懷舊情緒是一種(不需對象就能滋長的)感傷,這種感傷創造出一種無可避免的不真實渴望,因為這種懷舊情緒並不曾在當下,而是存在體驗的之後和之前。懷舊情緒就像是任何形式的敘事,永遠是屬於意識型態的,除了做為敘事之外,這種情緒所尋找的過去不曾存在過,因而以一種失去、欠缺的情緒感受,不斷重現過去的永遠不再。 」
史都華《論渴望》(1993)

The Orphanage_000 若說「靈異孤兒院」的故事原型是來自「彼得潘」,想必看過這片的網友都能認同,然而「靈異孤兒院」將故事扭轉,主角不再是不願長大的彼得潘,而是假想溫蒂(Wendy)長大後如果難以忘懷NeverLand會如何?該如何面對失去童年擁有的飛翔能力?該如何處理告別童年的分離恐懼與日後如影隨形的懷舊情緒?

片中女主角蘿拉(Laura)就是Joyce所謂溫蒂的化身,電影始於年幼的蘿拉與孤兒院的同伴們歡樂地玩著木頭人的遊戲,一通遭認養的電話則將她帶離孤兒院,接著畫面頗讓人錯愕不已,直接跳到成年已婚的蘿拉重回廢棄多年的孤兒院,她被領養後過的好嗎?童年的孤兒院為何廢棄了?你我的錯愕與疑問正符合蘿拉對童年消逝的遺憾與措手不及。

The Orphanage_001 為何Joyce會說蘿拉會對離開孤兒院抱持著遺憾?倘若觀眾仔細觀 查童年和她一起嬉戲的同伴,僅有蘿拉四肢健全,也只有她有幸被領養,因此成年的她就如同溫蒂(Wendy)幻想身為那些失落男孩的母親,並且能一直在床邊說故事給他們聽;於是蘿拉與丈夫卡洛斯(Carlos)領養了愛滋兒西蒙(Simon),蘿拉並計畫再扶養幾位身肢殘障的孩童,她的愛心一定程度呈現年幼分離造成的恐懼與自責。

成年人常視孩童為白紙,並為孩子們下了許多以為對他們好的決定,然而孩童的心思或許比你我想像的更纖細敏感,孤兒院長好意地將蘿拉送走究竟是好或壞?是個難解的問題,但的確在蘿拉的心中刻下歷歷可見的缺憾與傷痕;或許孩童不只是張純白無暇的紙,可以由大人隨意在上面塗抹自己的理想與夢想。

The Orphanage_002 隨著西蒙在一場宴會離奇失蹤,觀眾漸漸看到由於身為母親的責任感、對可能面臨分離的恐懼逐漸加重使蘿拉的理性世界崩塌,又因身處幼年所住的孤兒院,她開始懷疑是童年玩伴的陰魂誘拐了兒子西蒙,繼而追查出當年孤兒院之所以廢棄的悲劇真相,然而在她作了諸多努力卻沒意識到自己一味在追逐過往回憶而忽略丈夫卡洛斯,她就像個在沙灘撿貝殼的孩子般想找回家庭的幸福,只顧著撿拾卻任懷中的貝殼灑落一地而無不自知...

The Orphanage_006 最終蘿拉的丈夫卡洛斯也離去了,這一段最令Joyce顫慄,蘿拉完全失去與現實的聯繫,回歸到孩童的狀態,將房子佈置回年幼時的孤兒院,穿起當年的制服並作了藍莓派,企圖招喚幼年玩伴的鬼魂來找回兒子西蒙,用盡方法後蘿拉靈光一閃,獨自玩起了木頭人遊戲...

The Orphanage_007 當西蒙已死去的真相揭露後,懊悔的蘿拉已無心力抽離幻想,而選擇與西蒙及童年玩伴們永眠於孤兒院,在她的夢寐裡,熄滅已久的燈塔再次照亮黑暗的房間。

蘿拉對現實無奈轉而緊抓過去,象徵著成人經驗與童年經驗的衝突,藉著回歸童年的自我,蘿拉終於能聆聽到孩子們的聲音與想法,電影中靈媒曾勸告蘿拉:「專心聆聽但不要輕易相信」,然而蘿拉終究太晚發覺自己的盲點,沉溺在自身的悲痛而把自己當受害者,錯誤的預設立場使她離真相越來越遠,也使渴望的幸福離去。

導演把最後的結局拍的浪漫溫馨又帶著奇幻風格,然而我卻覺得過於美化蘿拉的人格,把她的死亡拍的像是母愛的極至表現,事實上她只不過是放棄面對真實人生,膽怯面對她的疏失,只好用自殺的方式延續她的幻想;但換個角度想,對那些一直沉溺於逝去過往的人,她的靈魂的確被拘束在你我觸碰不到的曾經,她雖生猶死...

結語:

The Orphanage_004「靈異孤兒院」號稱是溫馨靈異片,整部片讓我驚嚇的場景卻只有三幕,雖然號稱是「羊男的迷宮」製作團隊,然而攝影風格卻不太相同;然而撇開觀影前的期待,「靈異孤兒院」卻給我更多意料之外的啟發與感動,推薦沒看過的網友們一定要去租這片IMDB評分7.8分的電影來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