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異孤兒院」雖然片商取名為靈異,卻只有幾慕出現鬼魂,實際上更近似於妄想與記憶交織而成的驚悚片,直到落幕前,觀眾很難區分哪些畫面是真實、哪些是想像;最後電影結局在國外討論區的評價好壞參半,Joyce也難以下定論,悲傷中帶著一絲幸福的結局是「靈異孤兒院」少數與「羊男的迷宮」相像之處。
很多看完「靈異孤兒院」的朋友問我這片許多的象徵意涵,Joyce認為導演Bayona這段話最能點出本片的精華:
「《靈異孤兒院》基本上講述的是對於分離的恐懼。劇中的人物都活在她們過去分離所造成的傷痛裡,或是擔心即將而來的分離。恐懼代表了她們生活中的某些東西,將她們夢想中的美好家庭摧毀成令人無法承受的夢靨。」
下面Joyce會以導演這段話作為分析架構,並會牽涉到些許劇情。
互為表裡的「分離恐懼」與「懷舊情緒」
「懷舊情緒是一種(不需對象就能滋長的)感傷,這種感傷創造出一種無可避免的不真實渴望,因為這種懷舊情緒並不曾在當下,而是存在體驗的之後和之前。懷舊情緒就像是任何形式的敘事,永遠是屬於意識型態的,除了做為敘事之外,這種情緒所尋找的過去不曾存在過,因而以一種失去、欠缺的情緒感受,不斷重現過去的永遠不再。 」
史都華《論渴望》(1993)

片中女主角蘿拉(Laura)就是Joyce所謂溫蒂的化身,電影始於年幼的蘿拉與孤兒院的同伴們歡樂地玩著木頭人的遊戲,一通遭認養的電話則將她帶離孤兒院,接著畫面頗讓人錯愕不已,直接跳到成年已婚的蘿拉重回廢棄多年的孤兒院,她被領養後過的好嗎?童年的孤兒院為何廢棄了?你我的錯愕與疑問正符合蘿拉對童年消逝的遺憾與措手不及。

成年人常視孩童為白紙,並為孩子們下了許多以為對他們好的決定,然而孩童的心思或許比你我想像的更纖細敏感,孤兒院長好意地將蘿拉送走究竟是好或壞?是個難解的問題,但的確在蘿拉的心中刻下歷歷可見的缺憾與傷痕;或許孩童不只是張純白無暇的紙,可以由大人隨意在上面塗抹自己的理想與夢想。



蘿拉對現實無奈轉而緊抓過去,象徵著成人經驗與童年經驗的衝突,藉著回歸童年的自我,蘿拉終於能聆聽到孩子們的聲音與想法,電影中靈媒曾勸告蘿拉:「專心聆聽但不要輕易相信」,然而蘿拉終究太晚發覺自己的盲點,沉溺在自身的悲痛而把自己當受害者,錯誤的預設立場使她離真相越來越遠,也使渴望的幸福離去。
導演把最後的結局拍的浪漫溫馨又帶著奇幻風格,然而我卻覺得過於美化蘿拉的人格,把她的死亡拍的像是母愛的極至表現,事實上她只不過是放棄面對真實人生,膽怯面對她的疏失,只好用自殺的方式延續她的幻想;但換個角度想,對那些一直沉溺於逝去過往的人,她的靈魂的確被拘束在你我觸碰不到的曾經,她雖生猶死...
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