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靈異孤兒院》無法釋懷的童年夢靨



「靈異孤兒院」雖然片商取名為靈異,卻只有幾慕出現鬼魂,實際上更近似於妄想與記憶交織而成的驚悚片,直到落幕前,觀眾很難區分哪些畫面是真實、哪些是想像;最後電影結局在國外討論區的評價好壞參半,Joyce也難以下定論,悲傷中帶著一絲幸福的結局是「靈異孤兒院」少數與「羊男的迷宮」相像之處。


很多看完「靈異孤兒院」的朋友問我這片許多的象徵意涵,Joyce認為導演Bayona這段話最能點出本片的精華:


「《靈異孤兒院》基本上講述的是對於分離的恐懼。劇中的人物都活在她們過去分離所造成的傷痛裡,或是擔心即將而來的分離。恐懼代表了她們生活中的某些東西,將她們夢想中的美好家庭摧毀成令人無法承受的夢靨。」

下面Joyce會以導演這段話作為分析架構,並會牽涉到些許劇情。



互為表裡的「分離恐懼」與「懷舊情緒」

「懷舊情緒是一種(不需對象就能滋長的)感傷,這種感傷創造出一種無可避免的不真實渴望,因為這種懷舊情緒並不曾在當下,而是存在體驗的之後和之前。懷舊情緒就像是任何形式的敘事,永遠是屬於意識型態的,除了做為敘事之外,這種情緒所尋找的過去不曾存在過,因而以一種失去、欠缺的情緒感受,不斷重現過去的永遠不再。 」
史都華《論渴望》(1993)

The Orphanage_000 若說「靈異孤兒院」的故事原型是來自「彼得潘」,想必看過這片的網友都能認同,然而「靈異孤兒院」將故事扭轉,主角不再是不願長大的彼得潘,而是假想溫蒂(Wendy)長大後如果難以忘懷NeverLand會如何?該如何面對失去童年擁有的飛翔能力?該如何處理告別童年的分離恐懼與日後如影隨形的懷舊情緒?

片中女主角蘿拉(Laura)就是Joyce所謂溫蒂的化身,電影始於年幼的蘿拉與孤兒院的同伴們歡樂地玩著木頭人的遊戲,一通遭認養的電話則將她帶離孤兒院,接著畫面頗讓人錯愕不已,直接跳到成年已婚的蘿拉重回廢棄多年的孤兒院,她被領養後過的好嗎?童年的孤兒院為何廢棄了?你我的錯愕與疑問正符合蘿拉對童年消逝的遺憾與措手不及。

The Orphanage_001 為何Joyce會說蘿拉會對離開孤兒院抱持著遺憾?倘若觀眾仔細觀 查童年和她一起嬉戲的同伴,僅有蘿拉四肢健全,也只有她有幸被領養,因此成年的她就如同溫蒂(Wendy)幻想身為那些失落男孩的母親,並且能一直在床邊說故事給他們聽;於是蘿拉與丈夫卡洛斯(Carlos)領養了愛滋兒西蒙(Simon),蘿拉並計畫再扶養幾位身肢殘障的孩童,她的愛心一定程度呈現年幼分離造成的恐懼與自責。

成年人常視孩童為白紙,並為孩子們下了許多以為對他們好的決定,然而孩童的心思或許比你我想像的更纖細敏感,孤兒院長好意地將蘿拉送走究竟是好或壞?是個難解的問題,但的確在蘿拉的心中刻下歷歷可見的缺憾與傷痕;或許孩童不只是張純白無暇的紙,可以由大人隨意在上面塗抹自己的理想與夢想。

The Orphanage_002 隨著西蒙在一場宴會離奇失蹤,觀眾漸漸看到由於身為母親的責任感、對可能面臨分離的恐懼逐漸加重使蘿拉的理性世界崩塌,又因身處幼年所住的孤兒院,她開始懷疑是童年玩伴的陰魂誘拐了兒子西蒙,繼而追查出當年孤兒院之所以廢棄的悲劇真相,然而在她作了諸多努力卻沒意識到自己一味在追逐過往回憶而忽略丈夫卡洛斯,她就像個在沙灘撿貝殼的孩子般想找回家庭的幸福,只顧著撿拾卻任懷中的貝殼灑落一地而無不自知...

The Orphanage_006 最終蘿拉的丈夫卡洛斯也離去了,這一段最令Joyce顫慄,蘿拉完全失去與現實的聯繫,回歸到孩童的狀態,將房子佈置回年幼時的孤兒院,穿起當年的制服並作了藍莓派,企圖招喚幼年玩伴的鬼魂來找回兒子西蒙,用盡方法後蘿拉靈光一閃,獨自玩起了木頭人遊戲...

The Orphanage_007 當西蒙已死去的真相揭露後,懊悔的蘿拉已無心力抽離幻想,而選擇與西蒙及童年玩伴們永眠於孤兒院,在她的夢寐裡,熄滅已久的燈塔再次照亮黑暗的房間。

蘿拉對現實無奈轉而緊抓過去,象徵著成人經驗與童年經驗的衝突,藉著回歸童年的自我,蘿拉終於能聆聽到孩子們的聲音與想法,電影中靈媒曾勸告蘿拉:「專心聆聽但不要輕易相信」,然而蘿拉終究太晚發覺自己的盲點,沉溺在自身的悲痛而把自己當受害者,錯誤的預設立場使她離真相越來越遠,也使渴望的幸福離去。

導演把最後的結局拍的浪漫溫馨又帶著奇幻風格,然而我卻覺得過於美化蘿拉的人格,把她的死亡拍的像是母愛的極至表現,事實上她只不過是放棄面對真實人生,膽怯面對她的疏失,只好用自殺的方式延續她的幻想;但換個角度想,對那些一直沉溺於逝去過往的人,她的靈魂的確被拘束在你我觸碰不到的曾經,她雖生猶死...

結語:

The Orphanage_004「靈異孤兒院」號稱是溫馨靈異片,整部片讓我驚嚇的場景卻只有三幕,雖然號稱是「羊男的迷宮」製作團隊,然而攝影風格卻不太相同;然而撇開觀影前的期待,「靈異孤兒院」卻給我更多意料之外的啟發與感動,推薦沒看過的網友們一定要去租這片IMDB評分7.8分的電影來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