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寫在《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上映前

 

 

這兩天Joyce沒寫稿、沒上twitter、msn....,不是我耍自閉,而是趁著5/22《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即將上映前兩天,把前三集電影以及珍藏的少年印第安那瓊斯全套小說讀完!可惜找不到90年代的電視劇,否則我絕對會熬夜一次看完!

 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

讓我們將時間倒退回1989年,當時年僅八歲的Joyce剛看完人生中第一部電影《回到未來》,徹底被電影這種奇特的多媒體征服,於是吵著要大人再帶我去看電影,是的 第二部看的正是法櫃奇兵最終曲─《聖戰奇兵》,印第安那瓊斯從此成為我心目中冒險英雄的典範,之後多年我甚至都嚷著長大要當考古學家。

 

若與前幾年的電影《國家寶藏》裡的班傑明富蘭克林蓋茲教授、或是《達文西密碼》裡的羅柏蘭登教授,以電影內容來說《法櫃奇兵》的確顯得庸俗平凡,然而若以角色來比,印第安那瓊斯的魅力卻無與倫比,Joyce來解析一下他的魅力(charisma)吧。

 

電影中的英雄總是具備逢凶化吉的強運,印第安那瓊斯也不例外,

然而他卻經常得意忘形而使自己陷入危險,他的缺點也罄竹難書 ─ 自私、大男人、好強、好色、不幽默...等,是個魯莽與冷靜並存的矛盾角色。

 

 

進一步分析,按照好萊塢電影邏輯,英雄電影的目的是造英雄或讚揚英雄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 事蹟,然而印第安那瓊斯卻沒有英雄成長之旅,也沒有抑惡揚善的念頭,瓊斯的冒險名義上是守護寶藏,實際上卻是為冒險而冒險,甚至很實際的為了酬勞而冒險,表面上瓊斯與納粹多次為敵,他卻並非懷著美國式的維護正義情操,純粹只是利益導致衝突

 

像是《聖戰奇兵》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印第安那瓊斯在納粹黨晚會時,誤打誤撞被擠到希特勒面前,而希特勒替瓊斯手上的筆記本簽名,我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猶太裔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所拍。

 

印第安那瓊斯就如同愛冒險的頑童「彼得潘」,他們都活在一個無視大人規則的世界,因此與其稱瓊斯為考古學家,不如說是冒險家比較貼切,Joyce常覺得成龍早期的電影絕對受印第安那瓊斯影響很深,如大冒險家之類。

 

此外印第安那瓊斯在電影裡最常穿著牛仔服、手持皮鞭,當他騎著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 馬時就彷彿回到西部拓荒時代,那是一個充滿希望卻又脫序的社會,自我主義勝過群體意識的年代,我常在想史蒂芬·史匹柏與喬治 盧卡斯為何會塑造這樣一個既自私又不虛偽的英雄?是否在諷刺國家層次的群體主義只是虛偽的利己主義?

 

此外倘若用另一種角度來看,身為考古學家的瓊斯是個現實主義而非理想主義者,他不相信truth只相信facts,因此他永遠不明白父親亨利·瓊斯為何一生都在尋找聖杯,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因為沒有證據,然而當父親生命垂危時,他卻又緊抱著虛無的神秘可能。所以他的冒險幾乎都是意外被捲入、被委託。

 

印第安那瓊斯就如你我這般平凡,擺蕩在理想與現實間,安逸時渴望冒險,冒險時又缺乏方向而懷念平靜的日子,無論如何,印第安那瓊斯是最有人性的英雄,我深信 始終抱著「赤子之心」的他即使過了20年也依舊不會老!

 

今晚《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上映,Joyce雖然還沒看過,但強烈推薦讀者們趁週末到來,攜家帶眷上電影院欣賞《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我也會趁這幾天寫完影評。

 

衍伸閱讀:《法櫃奇兵》鼓舞一代代考古學家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