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寫在《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上映前

 

 

這兩天Joyce沒寫稿、沒上twitter、msn....,不是我耍自閉,而是趁著5/22《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即將上映前兩天,把前三集電影以及珍藏的少年印第安那瓊斯全套小說讀完!可惜找不到90年代的電視劇,否則我絕對會熬夜一次看完!

 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

讓我們將時間倒退回1989年,當時年僅八歲的Joyce剛看完人生中第一部電影《回到未來》,徹底被電影這種奇特的多媒體征服,於是吵著要大人再帶我去看電影,是的 第二部看的正是法櫃奇兵最終曲─《聖戰奇兵》,印第安那瓊斯從此成為我心目中冒險英雄的典範,之後多年我甚至都嚷著長大要當考古學家。

 

若與前幾年的電影《國家寶藏》裡的班傑明富蘭克林蓋茲教授、或是《達文西密碼》裡的羅柏蘭登教授,以電影內容來說《法櫃奇兵》的確顯得庸俗平凡,然而若以角色來比,印第安那瓊斯的魅力卻無與倫比,Joyce來解析一下他的魅力(charisma)吧。

 

電影中的英雄總是具備逢凶化吉的強運,印第安那瓊斯也不例外,

然而他卻經常得意忘形而使自己陷入危險,他的缺點也罄竹難書 ─ 自私、大男人、好強、好色、不幽默...等,是個魯莽與冷靜並存的矛盾角色。

 

 

進一步分析,按照好萊塢電影邏輯,英雄電影的目的是造英雄或讚揚英雄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 事蹟,然而印第安那瓊斯卻沒有英雄成長之旅,也沒有抑惡揚善的念頭,瓊斯的冒險名義上是守護寶藏,實際上卻是為冒險而冒險,甚至很實際的為了酬勞而冒險,表面上瓊斯與納粹多次為敵,他卻並非懷著美國式的維護正義情操,純粹只是利益導致衝突

 

像是《聖戰奇兵》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印第安那瓊斯在納粹黨晚會時,誤打誤撞被擠到希特勒面前,而希特勒替瓊斯手上的筆記本簽名,我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猶太裔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所拍。

 

印第安那瓊斯就如同愛冒險的頑童「彼得潘」,他們都活在一個無視大人規則的世界,因此與其稱瓊斯為考古學家,不如說是冒險家比較貼切,Joyce常覺得成龍早期的電影絕對受印第安那瓊斯影響很深,如大冒險家之類。

 

此外印第安那瓊斯在電影裡最常穿著牛仔服、手持皮鞭,當他騎著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 馬時就彷彿回到西部拓荒時代,那是一個充滿希望卻又脫序的社會,自我主義勝過群體意識的年代,我常在想史蒂芬·史匹柏與喬治 盧卡斯為何會塑造這樣一個既自私又不虛偽的英雄?是否在諷刺國家層次的群體主義只是虛偽的利己主義?

 

此外倘若用另一種角度來看,身為考古學家的瓊斯是個現實主義而非理想主義者,他不相信truth只相信facts,因此他永遠不明白父親亨利·瓊斯為何一生都在尋找聖杯,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因為沒有證據,然而當父親生命垂危時,他卻又緊抱著虛無的神秘可能。所以他的冒險幾乎都是意外被捲入、被委託。

 

印第安那瓊斯就如你我這般平凡,擺蕩在理想與現實間,安逸時渴望冒險,冒險時又缺乏方向而懷念平靜的日子,無論如何,印第安那瓊斯是最有人性的英雄,我深信 始終抱著「赤子之心」的他即使過了20年也依舊不會老!

 

今晚《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上映,Joyce雖然還沒看過,但強烈推薦讀者們趁週末到來,攜家帶眷上電影院欣賞《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我也會趁這幾天寫完影評。

 

衍伸閱讀:《法櫃奇兵》鼓舞一代代考古學家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