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Goya's Ghosts》─ 在歷史塵埃下怨訴的靈魂

 

首先得感謝片商大發慈悲,引進這部卡司堅強的作品,若不是哈維巴登(Javier Bardem)甫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種冷門題材的古裝電影恐怕連台版DVD都不會推出,但在暑期上映恐怕票房會冷颼颼,中文片名《哥雅畫作下的女孩》也失焦又不迷人,甚至廣告打出全裸的娜塔莉波曼作為賣點,一一觸動著我對性別歧視的容忍界線,因此接下來提及片名,容我以原文《Goya's Ghosts》稱之。

 

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

與其說《Goya's Ghosts》是畫家哥雅(註1)的傳記電影,不如說導 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試著挖掘在哥雅畫布裡吶喊的魂魄,一方面挖掘他靈感的泉源,同時可使哥雅的形象堆砌的更厚實可親,觀眾會在電影中發現,哥雅作畫的目的不僅有紀錄所見,同時帶有對暴行的無聲控訴,甚至不乏為求實際溫飽的媚俗作品。這使得鏡頭下的哥雅帶著無奈的玩世不恭、溫情卻不濫情。

 

藝術家是唯一可以全心投入而又徹底抽離的職業(註2)

                                                          by 法國畫家Modigliani

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
畫家哥雅在這部電影中彷彿是配角,高張力的戲份幾乎集中在修士 Lorenzo(賈維爾巴登飾演)與富家女Ines(娜塔莉波曼飾演),即便哥雅內心激盪著再多憂愁不平,只見他抿嘴握起畫筆,急促地揮灑塗抹,無疑地畫家注定得隱身於畫布之後,有如藏於鏡頭後的導演。

 

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若非抱著對藝術家的深刻了解,絕沒有任何導演敢大膽地將主角擺 放的如此不起眼,為此Joyce不禁猜想,擅長拍攝傳記電影的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是否在《阿瑪迪斯Amadeus》大受好評後,遭遇到電影創作上的表達障礙?畢竟借古喻今的方式考驗著觀眾對歷史名人的熟悉度,此外觀眾極易陷入過度解讀或對導演理念的茫然,由《Goya's Ghosts》紛亂的主題來看似乎是後者居多,在某種程度上,選擇哥雅這位畫家表現出導演的認同感與創作焦慮 ─ 是否憂慮電影成了藝術化的批判,失去了藝術的本質?

 

觀眾不彷試想,時代的洪流非一人之力所能阻,盼望畫家導演逆流而行或登高呼眾,畫家豈不成了隱士或政客嗎?
乍看這部電影既牽扯到宗教審判,又牽扯到戰爭的殘酷、自由主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義...等議題,卻又缺乏進一步著墨,Joyce認為導演意欲傳達,這些愚昧與衝突是時代或人類的共業,怎能期待幾張畫、一部電影就能說的清,更何況當代猶存這些弊病。
其次哥雅畫風的改變,簡直是對啟蒙時代最大的諷刺與縮影,在法國大革命發生之前,多數畫家仍然延襲中古世紀的傳統,追求著一種超越俗世的美,但隨著自由主義興起,那些打著自由旗幟之人卻也依舊行著限制他人自由意志之事,啟蒙非但不能使人類擺脫蒙昧,其暴虐程度更與政教迫害難分軒輊,因而哥雅的晚期作品令人詫異地走入極寫實的畫風─「批判化的藝術」,帶有批判色彩反倒提升他作品的藝術層次。

 

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

 

總歸來說,Joyce建議觀眾別抱著如《阿瑪迪斯Amadeus》的強烈期待上戲院,我們不妨將這部電影視為一齣黑暗未褪而啟蒙將至的時代劇,畫家哥雅用手與眼刻劃著新舊時代角力下那載浮載沉的靈魂,如今的我們僅能望著畫布低頭遙想,因此導演米洛斯福曼試圖拿起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 鏡頭與底片,將哥雅畫作上的靈魂重新招換於螢光幕,再現那時代背景下癲狂眾生間的愛恨情仇,觀眾也許會為富家女Ines遭受的不人道待遇而啼泣,又對宗教裁判所的迂腐感到不可置信,畫家哥雅與我們卻始終保持著一段免遭悲劇捲入的旁觀距離,隨著影片落幕後,有多少觀眾會思索悲劇為何發生?是否我們就像劇終 廣場上那些激情又健忘的觀眾般,漠視在絞刑台上也是條應珍惜的生命,不僅是罪人、敵人甚至模特兒,由古至今 「人類的疏於自省」催化著這些悲劇不可止息,哥雅的畫筆記憶了這段歷史,但幾年後誰還記得緬甸遭屠殺的僧侶或是那些持續遭滅族迫害的靈魂呢
如同修士Lorenzo在電影中所說:「現在的西班牙是意識形態的妓院」,這句話套用於現代不也頗為中肯?

 

 

最後與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分享一則Joyce曾看過的故事,這簡直是電影《Goya's Ghosts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的寫照:



一名畫家受委託畫出天使與魔鬼的壁畫,畫家苦思許久,決定四處尋找符合形象的模特兒,意外地順利就找到一名俊美純真的孩童,正是他心中天使的模樣,但接著數十年在各地尋覓,始終無法找到像惡魔的臉孔,如此又過了幾年,就在他即將放棄時,卻在行經暗巷時被路旁的乞丐攔下乞討,他又驚又喜地發現這髒醜的老者正是惡魔的最佳範本,他帶著乞丐回到畫室,在準備動筆時,那名乞丐卻對著角落天使的畫像哭了起來,原來那名乞丐正是當年的那名孩童...

 

 

註1:關於哥雅﹝Francisco Goya﹞﹝1764 ~ 1828﹞

註2:法國畫家Modigliani,其作品描繪紅磨坊裡舞女們撩人姿態而聞名於世,Joyce引用他的這段話也意圖傳達 ─ 藝術不見得必定真善美兼備,許多時候畫家只按其率真的目光來觀察事物,或許我們對美的標準太狹隘,藏污納垢的角落未必就不是種美麗。

 

推薦影評:上帝的火刑架和啟蒙的斷頭台 (該名作者幾乎寫完我原先想寫的心得><)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