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Goya's Ghosts》─ 在歷史塵埃下怨訴的靈魂

 

首先得感謝片商大發慈悲,引進這部卡司堅強的作品,若不是哈維巴登(Javier Bardem)甫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種冷門題材的古裝電影恐怕連台版DVD都不會推出,但在暑期上映恐怕票房會冷颼颼,中文片名《哥雅畫作下的女孩》也失焦又不迷人,甚至廣告打出全裸的娜塔莉波曼作為賣點,一一觸動著我對性別歧視的容忍界線,因此接下來提及片名,容我以原文《Goya's Ghosts》稱之。

 

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

與其說《Goya's Ghosts》是畫家哥雅(註1)的傳記電影,不如說導 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試著挖掘在哥雅畫布裡吶喊的魂魄,一方面挖掘他靈感的泉源,同時可使哥雅的形象堆砌的更厚實可親,觀眾會在電影中發現,哥雅作畫的目的不僅有紀錄所見,同時帶有對暴行的無聲控訴,甚至不乏為求實際溫飽的媚俗作品。這使得鏡頭下的哥雅帶著無奈的玩世不恭、溫情卻不濫情。

 

藝術家是唯一可以全心投入而又徹底抽離的職業(註2)

                                                          by 法國畫家Modigliani

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
畫家哥雅在這部電影中彷彿是配角,高張力的戲份幾乎集中在修士 Lorenzo(賈維爾巴登飾演)與富家女Ines(娜塔莉波曼飾演),即便哥雅內心激盪著再多憂愁不平,只見他抿嘴握起畫筆,急促地揮灑塗抹,無疑地畫家注定得隱身於畫布之後,有如藏於鏡頭後的導演。

 

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若非抱著對藝術家的深刻了解,絕沒有任何導演敢大膽地將主角擺 放的如此不起眼,為此Joyce不禁猜想,擅長拍攝傳記電影的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是否在《阿瑪迪斯Amadeus》大受好評後,遭遇到電影創作上的表達障礙?畢竟借古喻今的方式考驗著觀眾對歷史名人的熟悉度,此外觀眾極易陷入過度解讀或對導演理念的茫然,由《Goya's Ghosts》紛亂的主題來看似乎是後者居多,在某種程度上,選擇哥雅這位畫家表現出導演的認同感與創作焦慮 ─ 是否憂慮電影成了藝術化的批判,失去了藝術的本質?

 

觀眾不彷試想,時代的洪流非一人之力所能阻,盼望畫家導演逆流而行或登高呼眾,畫家豈不成了隱士或政客嗎?
乍看這部電影既牽扯到宗教審判,又牽扯到戰爭的殘酷、自由主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義...等議題,卻又缺乏進一步著墨,Joyce認為導演意欲傳達,這些愚昧與衝突是時代或人類的共業,怎能期待幾張畫、一部電影就能說的清,更何況當代猶存這些弊病。
其次哥雅畫風的改變,簡直是對啟蒙時代最大的諷刺與縮影,在法國大革命發生之前,多數畫家仍然延襲中古世紀的傳統,追求著一種超越俗世的美,但隨著自由主義興起,那些打著自由旗幟之人卻也依舊行著限制他人自由意志之事,啟蒙非但不能使人類擺脫蒙昧,其暴虐程度更與政教迫害難分軒輊,因而哥雅的晚期作品令人詫異地走入極寫實的畫風─「批判化的藝術」,帶有批判色彩反倒提升他作品的藝術層次。

 

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

 

總歸來說,Joyce建議觀眾別抱著如《阿瑪迪斯Amadeus》的強烈期待上戲院,我們不妨將這部電影視為一齣黑暗未褪而啟蒙將至的時代劇,畫家哥雅用手與眼刻劃著新舊時代角力下那載浮載沉的靈魂,如今的我們僅能望著畫布低頭遙想,因此導演米洛斯福曼試圖拿起Goya's Ghosts blacktale movie 鏡頭與底片,將哥雅畫作上的靈魂重新招換於螢光幕,再現那時代背景下癲狂眾生間的愛恨情仇,觀眾也許會為富家女Ines遭受的不人道待遇而啼泣,又對宗教裁判所的迂腐感到不可置信,畫家哥雅與我們卻始終保持著一段免遭悲劇捲入的旁觀距離,隨著影片落幕後,有多少觀眾會思索悲劇為何發生?是否我們就像劇終 廣場上那些激情又健忘的觀眾般,漠視在絞刑台上也是條應珍惜的生命,不僅是罪人、敵人甚至模特兒,由古至今 「人類的疏於自省」催化著這些悲劇不可止息,哥雅的畫筆記憶了這段歷史,但幾年後誰還記得緬甸遭屠殺的僧侶或是那些持續遭滅族迫害的靈魂呢
如同修士Lorenzo在電影中所說:「現在的西班牙是意識形態的妓院」,這句話套用於現代不也頗為中肯?

 

 

最後與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分享一則Joyce曾看過的故事,這簡直是電影《Goya's Ghosts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的寫照:



一名畫家受委託畫出天使與魔鬼的壁畫,畫家苦思許久,決定四處尋找符合形象的模特兒,意外地順利就找到一名俊美純真的孩童,正是他心中天使的模樣,但接著數十年在各地尋覓,始終無法找到像惡魔的臉孔,如此又過了幾年,就在他即將放棄時,卻在行經暗巷時被路旁的乞丐攔下乞討,他又驚又喜地發現這髒醜的老者正是惡魔的最佳範本,他帶著乞丐回到畫室,在準備動筆時,那名乞丐卻對著角落天使的畫像哭了起來,原來那名乞丐正是當年的那名孩童...

 

 

註1:關於哥雅﹝Francisco Goya﹞﹝1764 ~ 1828﹞

註2:法國畫家Modigliani,其作品描繪紅磨坊裡舞女們撩人姿態而聞名於世,Joyce引用他的這段話也意圖傳達 ─ 藝術不見得必定真善美兼備,許多時候畫家只按其率真的目光來觀察事物,或許我們對美的標準太狹隘,藏污納垢的角落未必就不是種美麗。

 

推薦影評:上帝的火刑架和啟蒙的斷頭台 (該名作者幾乎寫完我原先想寫的心得><)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