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殺手沒有假期》─ To Live or Die is a question

 

 

石磚鋪設的幽深巷弄、斑駁滄桑的哥德式建築以及阡陌縱橫的河渠,漫步當中,你恍若還魂的中世紀幽靈,不知今夕何夕,這裡是比利時的觀光勝地 布魯日(Brugge),也是這部電影的片名及舞台。

 inbruges movie blacktale

當Joyce在觀看《殺手沒有假期》時,宛如閱讀著卜洛克的推理小說,只是偵探的角色換成了度假中的殺手,假如導演能將畫面順序稍作剪輯,將結局的畫面「在白雪緩緩飄落的暗巷,兩名男子與一位孩童倒在血泊中...」置於電影開頭,爾後再依序鋪陳解謎,這部電影幾乎可搖身變為推理驚悚電影,而觀眾萬分有幸能與布魯日的遺跡一同見證這起兇殺的真相。

 

 

inbruges movie blacktale

然而畢竟這只是Joyce的想像,實際上《殺手沒有假期》的節奏安排恐怕會讓被商業動作片養壞脾胃的觀眾退卻,鋪陳的戲份太多太冗長,高潮卻來的太少太短暫。此外劇情的鋪述高度仰賴演員間的對白,重要戲份多發生在室內場景,像極了吟唱台詞的舞台劇風格,然以一部電影來看卻不免流於瑣碎,我不禁聯想起名導 伍迪艾倫讓人愛恨夾雜的碎念風格,這或許是初出茅廬的導演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所必經的揣摩,但從《殺手沒有假期》依舊可看出他多年編劇的深厚功力及身為導演的無比潛力。

 inbruges movie blacktale

《殺手沒有假期》不是你可以輕鬆悠閒觀看的電影,但倘若能耐心 並專注地觀賞完,你會發現這部電影先苦後甘的雋永韻味,有如比利時的名產“櫻桃啤酒與巧克力”紛紛入了戲,殺手間的殺戮搭配古意昂然的小鎮布魯日(Brugge)也並非那般格格不入。反襯托出雷(柯林法洛飾)與肯(布蘭頓葛利森飾)這兩位令人絕倒的非典型殺手形象,當殺手擁有著榮譽感與人性時,他們彼此間的殘殺儼然成了中古世紀慷慨負死的騎士對決, 你可視這些心懷騎士精神的殺手虛偽,卻不能漠視人性往往就是如此矛盾而美好、良善與凶殘並存,在滑稽突梯的舞台後藏著導演 馬丁麥多納欲訴諸的人性省思 ─ 兩極化道德論述猶如片中殺手談論審判日與救贖般可笑

 inbruges movie blacktale

懷著耿直榮譽感的幫派老大哈里(雷夫范恩斯飾)信奉「殺人可以逍遙法外,殺孩童的人則得以死償命」;而年長的殺手肯則認為「年輕人難免犯錯,不應趕盡殺絕」。處在兩人間的殺手雷(柯林法洛飾)則陷入被追殺又被保護、想自殺又被阻止的窘境,即使在如夢般的度假天堂,那罪惡感卻清醒無比;即便想清醒的活下去,卻又無法離開誤殺孩童的惡夢。
這三人間的意識形態矛盾正恰似當代社會衝突的縮影,Joyce不確定導演是否特意針對英國國情,但就我來看,這種道德窘境是中外古今皆然,導演最後來了一手沒有解答的解答,或許正想表達:所謂普世人道主義終究只是各說各話的虛幻吧。

 inbruges movie blacktale

《殺手沒有假期》的拍攝地點既然在古色古香的布魯日,可想而知 必定有眾多優美的取景,導演很巧妙地在鏡頭中運用觀光客熟悉的景點,作為輔助性的象徵,像是市集廣場那著名的古鐘樓,在電影起始與結束前重複出現,被挪用為預警報時的喪鐘,鐘 樓上的俯瞰鏡頭顯得生命的渺inbruges movie blacktale小與人的自大。其他諸如聖母聖嬰像、聖血、名畫審判日...無一不帶著些許神聖意涵,頗值得玩味的是宗教的神聖性總是與死亡難分難離啊,於是隨著電影播放,布魯日竟諷刺地呈現驚悚詭異的氛圍,這是導演 馬丁麥多納高明之處。

 inbruges movie blacktale

雖然Joyce不斷地以舞台劇風格來描述這部電影,萬別因此忽略它 喜劇的本質,如同舞台劇不可或缺的弄臣或丑角,《殺手沒有假期》也充斥著許多逗趣的配角,像是喀藥的侏儒、戴洋基帽的胖子觀光客、死板的售票員、阿姆斯特丹來的娼妓、以及魄力十足的猶太籍旅館老闆娘...等,導演層出不窮地開美國人的玩笑,幽默卻不低俗。甚至到電影末,這些先前偶然出現的配角又紛紛回到台上前呼後應,劇本之精妙可見一般。

 

若你已厭倦充滿血腥暴力的殺手電影,《殺手沒有假期》肯定是部今夏不容錯過的黑色喜劇,柯林法洛飾演的神經質殺手會讓你笑不可支,而又惆悵感傷。老影迷們也請一定要看這片比美《黑色追緝令》的佳作。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