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瓦力 WALL·E》─ 動畫片的新里程碑

 

(無雷請放心服用)

回顧前幾年的科幻電影,我們在《機械公敵 I, Robot》中看到機械人進化後帶給人類莫大的威脅,我們也看過未來人類與急速進化的昆蟲、猿猴...等抗爭;然而《瓦力》的故事設定顛倒了進化的必然,七百年後的人類由於凡事都依賴機械代勞而由直立人退化為躺臥人,鏡頭下一個個身材臃腫且沉迷虛擬網路的未來人,猶如一群由機器人所馴化飼養的家畜,令人聯想起《駭客任務》。

 

甚至人們藉著機械馴服一切天敵,並創造出極高的物質文明,卻因wall-e 無力清理自身生產的垃圾、污染物而逃離地球,在Buy Large賣場裡什麼商品都能買到,唯獨買不到一顆潔淨自然的地球。《瓦力》雖帶有嚴肅的警世涵義,卻避免流於說教,相反地還逗趣的讓觀眾樂不可支,Pixar將我們習以為常的娛樂動畫賦予關注社會議題的高度,這是《瓦力》最不可思議的一點,Joyce腦海中僅有《快樂腳Happy Feet》堪以並提。

 

 

在技術層面上,《瓦力》作為一部所有年齡層都通吃的動畫,卻大膽地在前半小時打造極為寫實、荒涼無生機的景色,呈現在螢幕前的只有滾滾黃沙、廢棄物及垃圾回收機器人「瓦力」,乍看一成不變的場景與無對白的瓦力看似單調,卻帶著動畫技巧上返璞歸真的突破。

 

首先傳統動畫片都刻意強調主角的一舉一動,很少運用大範圍的遠景,但導演頻頻以遠近交替的運鏡讓瓦力一如Pixar過去動畫角色般活潑生動,此外瓦力以垃圾堆砌起類似馬丘比丘的史前遺跡,視覺上帶入高低層次感,並增添幾分孤寂。

壯闊的場面在瓦力進入外太空進一步加強,Joyce至今還不明白Pixar的動畫師用了何種新技術,竟然達到模仿自然卻又超越自然的境界,一般的動畫都企圖模仿真實,卻總會讓觀眾發覺過於完美或不足的破綻,但觀眾不妨仔細瞧瞧太空船飛進太空時,鏡頭下浩瀚的星球與銀河,是否比自然更逼真更美!

picture_2

其次,對Pixar的動畫師來說,無對白的機械人無疑就是最大的特色,卻同樣是項艱鉅的考驗,尤其是觀眾都已習慣動畫角色那宛如脫口秀主持人的趣言妙語,無聲的動畫角色豈不是挺無趣嗎?在《瓦力》放映前,Pixar動畫師以一小段「魔術師與兔子」的無聲動畫,完美地回應了我入場前的質疑與不安,原來我們太習慣仰賴聲光效果,遺忘曾有個無聲電影的輝煌年代,那名為默劇的表演風格。

 

picture_3_2

關於肢體表達情感,除了前述那些四體不勤而退化的人類,《瓦力》在劇情上也作了有趣的著墨,在太空站裡人人戴著虛擬螢幕,邊抱怨著約會對象有多差勁,直到瓦力偶然撞掉兩位男女的螢幕,他們才發現世界的真實模樣,並在彼此對視、雙手的接觸燃起愛的火苗...瓦力的確不如過去Pixar的動畫角色有著靈活自如的身手,但看著他笨拙卻賣力地追逐愛人EVE的憨厚舉止,瓦力的真心誠意確實傳達給觀眾。

 

wall-e_3

不能否認因缺乏血肉身軀,機器人戀愛少了性的激情可能,導演卻巧妙地將其昇華為柏拉圖式的純愛,瓦力在劇中羞澀地想偷牽EVE的手,是個渺小天真的心願,卻屢屢博得觀眾會心一笑,想起你我情竇初開時,何嘗不也是對異姓抱著渴望接近又害 怕被拒絕的靦腆呢。隨著年歲漸長,這種單純無暇的愛戀已多久沒遇過,盯著螢光幕上瓦力與EVE交纏的手指,Joyce竟瞬間感到砰然心動並渴望有個人讓我牽著手,真的就只要牽手(放聲大笑)。

 

Joyce認為《瓦力》是皮克斯(Pixar)近年來最大的突破,揉合了科幻與羅曼史、動畫與默劇、通俗與哲理、技術與藝術...等,卻無一偏廢,但建議在入場前先拋開過去載歌載舞、追趕跑跳碰的動畫印象,你會發覺這部動畫所歌誦的人性與自然是多麼難能可貴。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