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瓦力 WALL·E》─ 動畫片的新里程碑

 

(無雷請放心服用)

回顧前幾年的科幻電影,我們在《機械公敵 I, Robot》中看到機械人進化後帶給人類莫大的威脅,我們也看過未來人類與急速進化的昆蟲、猿猴...等抗爭;然而《瓦力》的故事設定顛倒了進化的必然,七百年後的人類由於凡事都依賴機械代勞而由直立人退化為躺臥人,鏡頭下一個個身材臃腫且沉迷虛擬網路的未來人,猶如一群由機器人所馴化飼養的家畜,令人聯想起《駭客任務》。

 

甚至人們藉著機械馴服一切天敵,並創造出極高的物質文明,卻因wall-e 無力清理自身生產的垃圾、污染物而逃離地球,在Buy Large賣場裡什麼商品都能買到,唯獨買不到一顆潔淨自然的地球。《瓦力》雖帶有嚴肅的警世涵義,卻避免流於說教,相反地還逗趣的讓觀眾樂不可支,Pixar將我們習以為常的娛樂動畫賦予關注社會議題的高度,這是《瓦力》最不可思議的一點,Joyce腦海中僅有《快樂腳Happy Feet》堪以並提。

 

 

在技術層面上,《瓦力》作為一部所有年齡層都通吃的動畫,卻大膽地在前半小時打造極為寫實、荒涼無生機的景色,呈現在螢幕前的只有滾滾黃沙、廢棄物及垃圾回收機器人「瓦力」,乍看一成不變的場景與無對白的瓦力看似單調,卻帶著動畫技巧上返璞歸真的突破。

 

首先傳統動畫片都刻意強調主角的一舉一動,很少運用大範圍的遠景,但導演頻頻以遠近交替的運鏡讓瓦力一如Pixar過去動畫角色般活潑生動,此外瓦力以垃圾堆砌起類似馬丘比丘的史前遺跡,視覺上帶入高低層次感,並增添幾分孤寂。

壯闊的場面在瓦力進入外太空進一步加強,Joyce至今還不明白Pixar的動畫師用了何種新技術,竟然達到模仿自然卻又超越自然的境界,一般的動畫都企圖模仿真實,卻總會讓觀眾發覺過於完美或不足的破綻,但觀眾不妨仔細瞧瞧太空船飛進太空時,鏡頭下浩瀚的星球與銀河,是否比自然更逼真更美!

picture_2

其次,對Pixar的動畫師來說,無對白的機械人無疑就是最大的特色,卻同樣是項艱鉅的考驗,尤其是觀眾都已習慣動畫角色那宛如脫口秀主持人的趣言妙語,無聲的動畫角色豈不是挺無趣嗎?在《瓦力》放映前,Pixar動畫師以一小段「魔術師與兔子」的無聲動畫,完美地回應了我入場前的質疑與不安,原來我們太習慣仰賴聲光效果,遺忘曾有個無聲電影的輝煌年代,那名為默劇的表演風格。

 

picture_3_2

關於肢體表達情感,除了前述那些四體不勤而退化的人類,《瓦力》在劇情上也作了有趣的著墨,在太空站裡人人戴著虛擬螢幕,邊抱怨著約會對象有多差勁,直到瓦力偶然撞掉兩位男女的螢幕,他們才發現世界的真實模樣,並在彼此對視、雙手的接觸燃起愛的火苗...瓦力的確不如過去Pixar的動畫角色有著靈活自如的身手,但看著他笨拙卻賣力地追逐愛人EVE的憨厚舉止,瓦力的真心誠意確實傳達給觀眾。

 

wall-e_3

不能否認因缺乏血肉身軀,機器人戀愛少了性的激情可能,導演卻巧妙地將其昇華為柏拉圖式的純愛,瓦力在劇中羞澀地想偷牽EVE的手,是個渺小天真的心願,卻屢屢博得觀眾會心一笑,想起你我情竇初開時,何嘗不也是對異姓抱著渴望接近又害 怕被拒絕的靦腆呢。隨著年歲漸長,這種單純無暇的愛戀已多久沒遇過,盯著螢光幕上瓦力與EVE交纏的手指,Joyce竟瞬間感到砰然心動並渴望有個人讓我牽著手,真的就只要牽手(放聲大笑)。

 

Joyce認為《瓦力》是皮克斯(Pixar)近年來最大的突破,揉合了科幻與羅曼史、動畫與默劇、通俗與哲理、技術與藝術...等,卻無一偏廢,但建議在入場前先拋開過去載歌載舞、追趕跑跳碰的動畫印象,你會發覺這部動畫所歌誦的人性與自然是多麼難能可貴。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