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雜貨店老闆的兒子》─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前言:Joyce得坦承先前在戲院觀賞《雜貨店老闆的兒子》時,由於數天熬夜精神不濟,恍惚的意識只不斷閃過「今日農村」四字,因而無從下筆寫評論,直到最近收到DVD才有幸專注地審視這部精采的小品電影。

 

 

美即是真。所以,戲劇在本質上,就應根據現實社會選取題材,並且須以營造情境為中心,而不是動作、情節或者人物的性格...

法國哲學家 狄德羅

 

倘若將電影表現方式分為三類:敘事取向、人物取向、情境取向,《雜貨店老闆的兒子》無疑歸類於不商業化又少見的「情境取向電影」,這類紀實風格的電影常帶給觀眾猶如觀看紀錄片的錯覺,回顧個人觀影經驗,尤以法國片最熱衷運用情境取向,例如描寫南法偏遠小學的《山村猶有讀書聲》,或許皆源自上世紀6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的一脈相傳呢。

 

當然Joyce這種分類並不意味《雜貨店老闆的兒子》缺乏人格描寫或劇情鋪陳,希望讀者能明白法國導演 艾力克吉哈多(Eric Guirado)著重營造幾近真實生活的氛圍,並不刻意具體的塑造人物性格,而是憑藉情境的構建自然地襯托出戲中角色們的平凡形象及種種正常人的行動抉擇,導演不矯揉做作的拍攝風格反倒更容易誘發觀眾省思電影背後所象徵更深層次的人類普遍處境,至於隱喻何種處境容我文末再述。

PDVD_025 

Joyce將電影情境再依虛實分為內外層次,外在的是角色身處的景觀環境,內在的則包括家庭、職場…等社會處境,以下將以此種「情境=環境+處境」的論述為讀者解析《雜貨店老闆的兒子》難以言喻的魅力,幫助你日後在觀賞這類電影時能有通透的體會。

 

 

外在環境─普羅旺斯的美麗與哀愁

 

作為本片主角安瑞(Nicolas Cazale 飾演)離開十年的故鄉,位於南法的普羅旺斯是片陽光眷顧的土地,名畫家梵谷、塞尚、莫內等人皆曾流連此地的田園風光,許多電影也不約而同挑中此處作為拍攝場景,本片導演卻以簡潔不誇飾的白描手法,拍繪出普羅旺斯美景的娟秀,並與恬淡閒適的鄉村生活相輔相成。

PDVD_001

僅呈現你我(外地人)眼中浪漫的普羅旺斯不稀奇,太多電影總自廂情願地將鄉村拍成烏托邦式田園生活,令我驚訝的是導演 艾力克能兼顧在地的觀點,在緩慢地近乎凝結的鏡頭下,眾多步履蹣跚的老者有了雙重解讀:與世無爭或日暮西山?

可以肯定的是,導演對法國鄉村確實流露出一股懷舊的情懷與憂慮,那是未受塵囂污染的淨地,卻難掩日漸衰敗的面容。

PDVD_007 

當然普羅旺斯最可親的莫過於片中那群個性千奇百怪的長者,有的婦人說話刻薄惡毒,也有時而痴呆復又精明的獨居老者,更有那倚老賣老裝聾作啞的老頭,質樸天真則是他們共通的特點。隨著戲中店舖車日日穿梭在鄉間田徑,普羅旺斯的風土民情一一展露。

PDVD_000

 

 

內在處境─暗潮洶湧的家庭衝突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這不免是過於兩極化的文學修辭,真實生活的家庭必然有著大大小小的問題,史佛薩一家的成員們彼此有些隔閡、爭吵、失望、質疑等衝突,卻掩飾不住互相包容的情感與殷切期盼。

但頗慶幸導演 艾力克並未落入家庭倫理劇將家庭定義為「美滿的闔家團圓」的俗套,而是將家庭視為成員們的避風港,一個當你遭遇人生困境時能喘口氣歇會的所在,直至暴雨遠去後再紛紛出航。

picx_fgfr8086477003

我不禁進一步假想導演安排這樣的家庭構成是否採用自城鄉故事中遊子的期盼,許多離鄉背井的遊子們往往因厭倦鄉村一成不變而前往五光十色的城市,卻又在混不下去或見證城市諸多善變詭譎後,了解閒適敦厚的可貴,典型如「大亨小傳」裡的蓋茲比,將青春與夢想遺失在城市巷弄後,濃厚的鄉愁又將他牽回故里。

 

於是在這齣戲裡家庭猶如家鄉般,帶著一如以往的美好,更要命的卻是帶著懸十年而未決的矛盾,時間非旦未使衝突消弭,父親突如其來的病倒更激化成員間的不和睦,究竟問題的癥結為何?

PDVD_017

直至電影中段觀眾們就能了解史佛薩家彼此間糾結的不諒解皆是來自「愛之深責之切」,直到安瑞回鄉幫忙家務,流動雜貨車的生意除了象徵賣方主動謀和買方以構成交易,也儼然暗喻著對於家庭和睦關係的營造,安瑞同樣得作為退後第一步的人,俗話說陽光底下無新事,普羅旺斯艷陽下的這些看似糾結的家事其實也稀鬆平常罷了。

filsdlepicier

身為劇中角色們轉淚點的流動雜貨車,同樣是本片最搶眼的要角,不純粹是流動店舖,舖主還得無怨尤地提供代客禱告、放羊養雞、計程車、裝潢修繕…等服務,幾乎就像現今的老人照護服務。而安瑞藉著這些額外的勞動彷彿參與了一場名為社區服務的「成長儀式」,終獲客戶、家人與觀眾的認同。

PDVD_015

 

結語:

 

《雜貨店老闆的兒子》處處傳遞著溢於言表的舊時代人情味,導演意圖喚醒因時代價值觀變遷而日漸失落的無私情操,甚至呼應著本世紀熱門的議題「社區營造」;安瑞的自我放逐與回歸家庭作為主題也是最巧妙的寓意:「社區的沒落伴隨著當今家庭核心價值的崩塌,自然地 社區的重建也仰賴家庭價值的拾回」。

 

此外《雜貨店老闆的兒子》標示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少子化與人口外流使鄉村老年化更加嚴重,這部無比浪漫的電影卻有種隱而不顯的現實,觀影同時腦海浮現許多政策上的名詞,諸如:平衡區域發展、消洱貧富差距…等,只是在看過這部電影後,或許我們更該想想是否該由老人食衣住行的基本生活照護做起呢?更何況有時老者需要的不僅是富裕優渥的生活,而只是個談訴傾聽的伴呢。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