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X檔案2:我要相信》─ 真相恆存於不捨棄的信念

 

在下筆評論X檔案電影版前,容Joyce為內心的轉折起伏做個紀錄,身為X檔案的"虔誠信眾",在進電影院前我已經預設大致內容並預寫了一段影評前言,但看著螢光幕上撲朔迷離的情節演變,心裡明白先前的草稿可以作廢,並確信這篇影評將會令我下筆躊躇,不論《X檔案:我要相信》有多精采或多令人失望,一切源自人事已非的錯愕,若不是依舊對X檔案抱持著濃厚的感情,怎會進戲院觀賞,但我寧可將它塵封在心靈的角落,也不願在落幕時,暗自神傷今非昔比的自己與X檔案其輝煌時代已遠去的現實

諸位讀者請諒解Joyce今日落筆前的嘮叨長敘,其實每每在分析評論前,我都常作類似這般的自我剖析,好決定為文的出發點,而《X檔案:我要相信》無疑令我難以抉擇,索性一次以影評、影迷與觀眾三種角度介紹這部電影吧。

 

 

影評人觀點:

 

相隔十年《X檔案:我要相信》重返大螢幕,在極少的預算與數月內拍攝完成,意圖囊括影迷與非影迷的票房,為此編劇寫出了一個頗有噱頭的劇本,包括了許多當代議題─幹細胞培養、器官移植、連環殺手...等,因此這部電影肯定高潮迭起,實際觀影過程卻發現問題重重。

 

高潮是需要細膩的節奏引導,如同上菜前優雅從容的桌邊服務,但導演Chris Carter忽略掉這層功夫,整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像是吃辦桌,舉目所及儘是此起彼落的吆喝敬酒聲與匆忙呈上的菜色,熱鬧有餘而後勁不足。

 

xfiles2_12

這部電影裡有太多這類例子,像是對宗教失望的史考莉單獨與敗德神父喬伊對質的這僑段,我本期待兩人間的質問能帶入宗教與科學的衝突意涵,然而史考莉的歇斯底里與神父的高傲憤怒,讓兩人的對話只限於意氣之爭,更離譜的是其後神父因情緒激動而昏厥,鏡頭一換,馬上出現救護人員與穆德抬著神父上救護車,穆德並告知史考莉FBI新找到的嫌疑犯身分,又開著車前去追捕嫌犯,更八股的是爾後竟告知觀眾,神父早已病入膏肓,昏倒不是偶然。

在大螢幕上看著類似八點檔肥皂劇的剪接與自圓其說的劇情,這一段簡直令我傻眼!

 

除了史卡利與神父喬依外,其他角色的性格空洞,甚至戲份少之又xfiles2_14 少,就如FBI的年輕探員科塔惠妮(Amanda Peet 飾演)隱約是穆德的崇拜者,甚至會為男女主角的感情增添變數,但從頭到尾只有一幕撫摸穆德臉頰的親近戲;令一位黑人探員則無足輕重到讓我記不起名字的地步。

 

《X檔案:我要相信》的本意肯定是希望融合主角們對內在信念與神秘事件的探索,以提高懸疑指數,但倘若我們將X檔案視為穆德、史考莉、神秘事件的三位一體,這部電影令人惋惜地是部零落難拼湊的畸型產物,男女主角間欲蓋彌彰的情路加上無厘頭的查案過程,在在都稱不上值得推薦的作品

 

 

影迷觀點:

 

倘若說90年代的Joyce是像穆德般以神秘事件確實存在為信念,現在的我漸漸走入了務實主義論調,就如同與穆德分道揚鑣的史卡利,厭倦了在黑暗中追逐怪物,我也渴望在電影中得到一種心靈的平靜,而不再只是刺激的科學幻想或為生活增添更多難解的迷題, 然而弔詭的是面對理性難解的困惑,我又渴望出現奇蹟(神蹟),這也常投射在對電影的期待,如劇中史卡利面對那名x-files_855_18336795_0_0_7007147_300在基督教醫院裡垂危的孩童Christian,那是宗教、醫學都難以拯救的死亡邊緣,這正是務實主義者的侷限,面對無從驗證的謎題時,反而比所謂理想主義者或宗教信仰者更為茫然,信念為何總是如此縹緲嬌弱?

 

這種思想上的辨證其實漫多電影探討過,Joyce個人頗喜愛的電影「大法師」及「驅魔」甚至更為深刻,但細想《X檔案:我要相信》的劇本,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為何穆德辦案總是堅持需要史卡利的陪伴?」,或許對穆德而言,看著如史卡利這樣聰明的人也無力找出解答,更能令穆德堅信自己對神秘事物的直覺靈思;對史卡利而言,與穆德共事毋寧是種思路的出軌、對現實的遁逸。我想這也是為何X檔案如此令我著迷之處,穆德與史卡利看似相反的個性,卻矛盾地共存於你我的人性慾望。

 

撇開視覺感官上的瑕疵,《X檔案》的宗旨在這集的確呈現的淋漓盡致,或許部分影迷會對缺少「外星人陰謀論」而失望,但對我而 言,X檔案意味著在黑暗中探索未知的宿命,就如同《星艦迷航記 Star Trek》或荷馬的奧德賽史詩,面對時間長河與Mulder_Scully_01無盡的宇宙,人的存在實在太薄弱,以至於人會試圖在宗教或智識層面尋找堅實的信念/信仰,甚至有尋找伴侶的渴望,一個能令你信念更堅定的人,導演給了我們這個解答,信與不信則看觀眾要不要囉!

 

因此《X檔案:我要相信》作為一系列故事的結尾,與其抱著看兩位探員間曖昧情愛的心態,不如靜心體會兩人由兩兩相厭走到相濡以沫的可貴,無論外星人存在與否,起碼有幸得侶也不孤獨,不是嗎?至於外星人,他們或許也在找尋我們呢(笑)

 

 

觀眾觀點:

 

《X檔案:我要相信》作為一部商業片,對於沒接觸過影集的觀眾來說並不會枯燥難耐,除了跳脫過去外星人陰謀論外,導演安排的兩條主線,分別是穆德試圖營救遭綁架的FBI探員,史卡利則作為醫生挽救人命,以驚悚片的標準來看,其實氣氛還算成功,該有的屍體、鮮血、怪物、兇殺都不缺,但值不值得花錢走一遭戲院,端看讀者是否能容忍下述缺點。

 

最致命的缺點莫過於與影集劇情的交集缺乏交代,就像戲中史卡利xfilesmovie2008pic9 看著垂死的男孩Christian,回憶起她與穆德的孩子威廉,但導演並未營造出史卡利當年將孩子交予其他家庭撫養的痛苦,其實我頗希望能在電影中穿插過去影集片段,既能使影迷回味又可讓新觀眾更了解前因後果。甚至前任局長Skinner僅在電影將盡時出現,不僅是新觀眾摸不著頭緒,身為影迷的我也很厭惡導演彷彿敷衍地讓skinner過場,這是消費影迷的信仰!

 

其次是對白不若以往X檔案應有的精媲,每個人不斷地陷入I Want xfiles2_10 to Believe的迴圈,我非常懷疑有多少觀眾有耐心去明白導演的故弄玄虛,甚至許多對辯在即將有共識時,演員往往閉口不說,只對望交換著互相理解的心情,這種情況會讓新觀眾難以融入螢幕上角色們的情感,只有導演、編劇與演員們彼此交談著,甚至影迷也不見得能加入X檔案的對話,缺乏激動人心的演技令這部電影失色許多。

 

最後《X檔案:我要相信》比起當今動輒上億美金的製作費,僅有 區區的3500萬美金,甚至98年的《X檔案:征服未來》的預算也遠勝續集,故在這部電影中幾乎沒有大場面的爆破動作戲,而外景皆是多倫多拍攝的雪地風光,更是單調到無以復加。

 

這樣一部電影,倘若是新觀眾買票進戲院,大概都會敗興而回,Joyce中肯地建議倘若您不曾看過X檔案影集,還是省下這筆錢吧。

 

 

結語:

與X檔案相識十多年了,Joyce身為資深影迷對福斯片場感到相當憤慨,一部曾是當紅金母雞的影集,卻讓它的結局落的這般苟延殘喘,雖然理智上明白這是影業的殘酷現實,但在情感上,我今後不會再看《X檔案:我要相信》了。

 

這篇影評雖然Joyce試圖以多種立場寫成(寫到快精神分裂),畢竟還是有許多Joyce的主觀論述,希望不會冒犯X檔案的同好們。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