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X檔案2:我要相信》─ 真相恆存於不捨棄的信念

 

在下筆評論X檔案電影版前,容Joyce為內心的轉折起伏做個紀錄,身為X檔案的"虔誠信眾",在進電影院前我已經預設大致內容並預寫了一段影評前言,但看著螢光幕上撲朔迷離的情節演變,心裡明白先前的草稿可以作廢,並確信這篇影評將會令我下筆躊躇,不論《X檔案:我要相信》有多精采或多令人失望,一切源自人事已非的錯愕,若不是依舊對X檔案抱持著濃厚的感情,怎會進戲院觀賞,但我寧可將它塵封在心靈的角落,也不願在落幕時,暗自神傷今非昔比的自己與X檔案其輝煌時代已遠去的現實

諸位讀者請諒解Joyce今日落筆前的嘮叨長敘,其實每每在分析評論前,我都常作類似這般的自我剖析,好決定為文的出發點,而《X檔案:我要相信》無疑令我難以抉擇,索性一次以影評、影迷與觀眾三種角度介紹這部電影吧。

 

 

影評人觀點:

 

相隔十年《X檔案:我要相信》重返大螢幕,在極少的預算與數月內拍攝完成,意圖囊括影迷與非影迷的票房,為此編劇寫出了一個頗有噱頭的劇本,包括了許多當代議題─幹細胞培養、器官移植、連環殺手...等,因此這部電影肯定高潮迭起,實際觀影過程卻發現問題重重。

 

高潮是需要細膩的節奏引導,如同上菜前優雅從容的桌邊服務,但導演Chris Carter忽略掉這層功夫,整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像是吃辦桌,舉目所及儘是此起彼落的吆喝敬酒聲與匆忙呈上的菜色,熱鬧有餘而後勁不足。

 

xfiles2_12

這部電影裡有太多這類例子,像是對宗教失望的史考莉單獨與敗德神父喬伊對質的這僑段,我本期待兩人間的質問能帶入宗教與科學的衝突意涵,然而史考莉的歇斯底里與神父的高傲憤怒,讓兩人的對話只限於意氣之爭,更離譜的是其後神父因情緒激動而昏厥,鏡頭一換,馬上出現救護人員與穆德抬著神父上救護車,穆德並告知史考莉FBI新找到的嫌疑犯身分,又開著車前去追捕嫌犯,更八股的是爾後竟告知觀眾,神父早已病入膏肓,昏倒不是偶然。

在大螢幕上看著類似八點檔肥皂劇的剪接與自圓其說的劇情,這一段簡直令我傻眼!

 

除了史卡利與神父喬依外,其他角色的性格空洞,甚至戲份少之又xfiles2_14 少,就如FBI的年輕探員科塔惠妮(Amanda Peet 飾演)隱約是穆德的崇拜者,甚至會為男女主角的感情增添變數,但從頭到尾只有一幕撫摸穆德臉頰的親近戲;令一位黑人探員則無足輕重到讓我記不起名字的地步。

 

《X檔案:我要相信》的本意肯定是希望融合主角們對內在信念與神秘事件的探索,以提高懸疑指數,但倘若我們將X檔案視為穆德、史考莉、神秘事件的三位一體,這部電影令人惋惜地是部零落難拼湊的畸型產物,男女主角間欲蓋彌彰的情路加上無厘頭的查案過程,在在都稱不上值得推薦的作品

 

 

影迷觀點:

 

倘若說90年代的Joyce是像穆德般以神秘事件確實存在為信念,現在的我漸漸走入了務實主義論調,就如同與穆德分道揚鑣的史卡利,厭倦了在黑暗中追逐怪物,我也渴望在電影中得到一種心靈的平靜,而不再只是刺激的科學幻想或為生活增添更多難解的迷題, 然而弔詭的是面對理性難解的困惑,我又渴望出現奇蹟(神蹟),這也常投射在對電影的期待,如劇中史卡利面對那名x-files_855_18336795_0_0_7007147_300在基督教醫院裡垂危的孩童Christian,那是宗教、醫學都難以拯救的死亡邊緣,這正是務實主義者的侷限,面對無從驗證的謎題時,反而比所謂理想主義者或宗教信仰者更為茫然,信念為何總是如此縹緲嬌弱?

 

這種思想上的辨證其實漫多電影探討過,Joyce個人頗喜愛的電影「大法師」及「驅魔」甚至更為深刻,但細想《X檔案:我要相信》的劇本,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為何穆德辦案總是堅持需要史卡利的陪伴?」,或許對穆德而言,看著如史卡利這樣聰明的人也無力找出解答,更能令穆德堅信自己對神秘事物的直覺靈思;對史卡利而言,與穆德共事毋寧是種思路的出軌、對現實的遁逸。我想這也是為何X檔案如此令我著迷之處,穆德與史卡利看似相反的個性,卻矛盾地共存於你我的人性慾望。

 

撇開視覺感官上的瑕疵,《X檔案》的宗旨在這集的確呈現的淋漓盡致,或許部分影迷會對缺少「外星人陰謀論」而失望,但對我而 言,X檔案意味著在黑暗中探索未知的宿命,就如同《星艦迷航記 Star Trek》或荷馬的奧德賽史詩,面對時間長河與Mulder_Scully_01無盡的宇宙,人的存在實在太薄弱,以至於人會試圖在宗教或智識層面尋找堅實的信念/信仰,甚至有尋找伴侶的渴望,一個能令你信念更堅定的人,導演給了我們這個解答,信與不信則看觀眾要不要囉!

 

因此《X檔案:我要相信》作為一系列故事的結尾,與其抱著看兩位探員間曖昧情愛的心態,不如靜心體會兩人由兩兩相厭走到相濡以沫的可貴,無論外星人存在與否,起碼有幸得侶也不孤獨,不是嗎?至於外星人,他們或許也在找尋我們呢(笑)

 

 

觀眾觀點:

 

《X檔案:我要相信》作為一部商業片,對於沒接觸過影集的觀眾來說並不會枯燥難耐,除了跳脫過去外星人陰謀論外,導演安排的兩條主線,分別是穆德試圖營救遭綁架的FBI探員,史卡利則作為醫生挽救人命,以驚悚片的標準來看,其實氣氛還算成功,該有的屍體、鮮血、怪物、兇殺都不缺,但值不值得花錢走一遭戲院,端看讀者是否能容忍下述缺點。

 

最致命的缺點莫過於與影集劇情的交集缺乏交代,就像戲中史卡利xfilesmovie2008pic9 看著垂死的男孩Christian,回憶起她與穆德的孩子威廉,但導演並未營造出史卡利當年將孩子交予其他家庭撫養的痛苦,其實我頗希望能在電影中穿插過去影集片段,既能使影迷回味又可讓新觀眾更了解前因後果。甚至前任局長Skinner僅在電影將盡時出現,不僅是新觀眾摸不著頭緒,身為影迷的我也很厭惡導演彷彿敷衍地讓skinner過場,這是消費影迷的信仰!

 

其次是對白不若以往X檔案應有的精媲,每個人不斷地陷入I Want xfiles2_10 to Believe的迴圈,我非常懷疑有多少觀眾有耐心去明白導演的故弄玄虛,甚至許多對辯在即將有共識時,演員往往閉口不說,只對望交換著互相理解的心情,這種情況會讓新觀眾難以融入螢幕上角色們的情感,只有導演、編劇與演員們彼此交談著,甚至影迷也不見得能加入X檔案的對話,缺乏激動人心的演技令這部電影失色許多。

 

最後《X檔案:我要相信》比起當今動輒上億美金的製作費,僅有 區區的3500萬美金,甚至98年的《X檔案:征服未來》的預算也遠勝續集,故在這部電影中幾乎沒有大場面的爆破動作戲,而外景皆是多倫多拍攝的雪地風光,更是單調到無以復加。

 

這樣一部電影,倘若是新觀眾買票進戲院,大概都會敗興而回,Joyce中肯地建議倘若您不曾看過X檔案影集,還是省下這筆錢吧。

 

 

結語:

與X檔案相識十多年了,Joyce身為資深影迷對福斯片場感到相當憤慨,一部曾是當紅金母雞的影集,卻讓它的結局落的這般苟延殘喘,雖然理智上明白這是影業的殘酷現實,但在情感上,我今後不會再看《X檔案:我要相信》了。

 

這篇影評雖然Joyce試圖以多種立場寫成(寫到快精神分裂),畢竟還是有許多Joyce的主觀論述,希望不會冒犯X檔案的同好們。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險路勿近》迷人的惡之華

坦白說,柯恩兄弟 (Joel Coen)的電影向來不是我的tone,然而這部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倒讓Joyce耳目一新,不但具有商業片必備的元素─緊繃的氣氛加上刺激的動作場面,也能有藝術片的哲學內涵,實在是他們近年來最佳的作品,Joyce強烈推薦還沒看的網友一定要看。 Joyce不多說劇情,以下是個人觀影後的一些心得,與各位交流。 隨手可得的暴行 象徵主義 ( symbolism )( Wiki )認為「形式本身不是目的,思想觀念是目的」。Joyce則認為電影【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 暴力只是行兇的形式,而駭人又迷人的卻是那深徹入骨的邪惡 」。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成功地形塑Chigurh這位冷血殺手,從頭看到尾,幾乎把能殺的都殺了,甚至委託人也難逃一死,如此讓人直冒冷汗的角色恐怕只有【沉默的羔羊】裡的漢尼拔博士堪比。 假若對漢尼拔而言,殺人猶如一場神聖的宗教獻祭,他則是手持利刃祭司,在揮下屠刀時得到彷彿為神之化身的興奮,破壞與創造同樣來帶來如神般的成就感,但破壞更省時間。 然而Joyce認為柯恩兄弟 (Joel Coen)在處理暴力本質比「沉默的羔羊」更高竿。 片中飾演老警長的Tommy Lee Jones說了一則故事,大意如下: 過去殺牛得用大鎚敲暈牛,五花大綁後再切斷其喉嚨,某人因為在沙牛時,牛醒來並發狂掙扎,而受傷。今日殺牛的方法不一樣了,只要用空氣槍將石塊射入牛隻頭部再吸出來,畜生永遠不知道被什麼射中... 過去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獵物是沒有反擊能力,獵物低聲的啜泣也激起獵人興奮的歡快,但在【險路勿近】中,獵人與獵物的角色不斷倒置,即便是專業的殺手Chigurh也險些栽在Josh Brolin飾演的越戰老兵手裡,意味著在我們這槍枝氾濫的時代,任何人都能輕易擁有槍彈,暴力不再是邪惡的專屬品,不起眼的學童也可能手提步槍到校掃射... 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著墨的是儀式般的生死交替,看著漢尼拔聽著古典樂品紅酒食人肝,【險路勿近】中殺手Chigurh拿的武器竟是外觀平凡的空氣槍,而非手槍,然而在見到空氣槍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