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比薩外送員發明了防彈背心

 

原作者:James Holland 與 Mic Wright

原文網址:http://www.humansinvent.com/#!/1041/the-pizza-guy-who-invented-the-bulletproof-vest/

本部落格已獲Humansinvent中文翻譯授權,可供全文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Pizza-vest-520x292

防彈背心並非軍人亦非警察所發明,而是在1969年來自一位比薩送貨員的靈感,他單純且正面的想法卻拯救了成千上萬個陌生人。

1969年七月21日,阿波羅十一號登上月球後的深夜,一名前海軍改行經營比薩店的理查戴維斯,在底特律鬧區送貨時遭人持槍搶劫,襲擊者與他都持有手槍,在隨後的槍戰裡,他擊傷兩位歹徒卻也身重兩槍。這個事故使得他開始思索讓人們,尤其是警察,在陷入同樣的局面時能多次機會。

他的第一款防彈衣是由一捲尼龍繩與汽車安全帶所設計,並可隱藏在衣服裡,他曾經對自己開槍已確認防彈科技確實有效,才帶著它去警政部門實地展示。

1974年八月,他註冊了以克維拉(kevlar)合成纖維所設計的第二型軟性防彈衣的專利,這種纖維強度比起原先使用的尼龍強上230%,之後,他成立了公司「第二次機會(Second Chance)」,開始做起份額五千萬美金的大生意,隨後,他推出一款使用柴隆(zylon)纖維的新款防彈背心,卻因效果遠遜於過去所用的克維拉纖維而面臨破產。

2005年,「Second Chance」被「Armor Holding」收購,並合組成名為「Safariland」的新公司,隨後「Armor Holding」又被英國武器集團BAE收購。儘管理查戴維斯經營的坎坷,但一個因外送比薩遭搶倖存而興起的念頭進而拯救了無數條性命,理查戴維斯仍是位英勇的發明家,看看下面這則他對自己開槍來展示防彈衣的影片,看完後,問問你自己:誰發明了自動鉛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