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今日的奢侈品也許是明日的必需品PowerKiss

powerkiss wireless charging iphone smartphone

智慧手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科技,除了通話,還能聽音樂、照相、上網、找路,幾乎只有你沒想到、沒有它做不到的能力,但智慧手機的缺點也不少,其中經常電力不足絕對是最致命的痛處。因此,出外時人們常需攜帶各種規格的充電器,甚至還得額外購買各種備用電池。但來自芬蘭的新創公司PowerKiss開發出一個很有可能會大幅改變未來行動科技使用樣貌的產品PowerKiss。

PowerKiss說穿了就是一套無線充電組,這並不是新發明,然而若與過去體積龐大且昂貴的無線充電設備相比,PowerKiss價格相當平易近人,其主要由兩個微小元件組成,一個戒指(Ring)與一顆心臟(Heart);戒指是連接各種電子設備的接收器,心臟則是傳輸電力的基地台,使用者只需要拿著戒指(Ring)插入想充電的電子產品,並對準心臟(Heart)上的紅點,即可開始充電,目前僅能供手機與平板電腦充電,日後將支援更多設備(點此看實際操作影片)。

powerkiss wireless charging iphone smartphone

PowerKiss將充電組分離為接收器與基地台,目的除了降低成本,也為易於創新產品的推廣。一方面,PowerKiss提供消費者在公共場所租用或購買相對基地台便宜的接收器,另一方面,PowerKiss則與公共運輸系統、航空公司、家具廠商合作,將叫昂貴的基地台植入你我日常熟悉的生活家具中,如餐桌、吧台、候機椅、咖啡店、會議室…等,PowerKiss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將無線充電放入人們的每日例行工作與環境裡(The aim is to include charging in the user's daily routines and environment)」。

分離式的充電組件也讓公共場所計價充電成為可能,下一代的PowerKiss接收器將內建收費或儲值功能,你充多久就扣多少錢,此外甚至更環保!以往固定式的插座即便沒在充電,僅是線插著就會耗能。

powerkiss wireless charging iphone smartphone
高雅白桌上的紅點不是瑕疵,而是電力發送點,電力設備則藏在桌面下

此外,國際餐飲管理集團SSP在一項調查後有個有趣發現:「人們進機場餐廳裡不純粹為了用餐,更多的人是在用行動裝置工作或娛樂」,因此,SSP集團也找上PowerKiss進行異業結盟,以提昇該餐飲集團的顧客體驗,目前已在英、法、德、挪威、芬蘭等國機場餐廳或咖啡館,架設免費無線充電站與接收器販售處,企圖滿足日益成長的行動商務或行動娛樂的需求,未來計畫將服務範圍延伸到銀行、火車站、高速公路休息區、會議中心及展覽館等處。以後來去歐洲旅行再也不必擔心忘了帶充電器或連接線了!

創新小語:
powerkiss wireless charging iphone smartphone Maija Itkonen芬蘭一向是以使用者為中心(User Centered Design)的設計的重鎮,PowerKiss也展露出這種血統,將科技與設計調配的恰到好處,不論是其簡單易學的操作方式,或產品外型的感性設計語彙,如愛心、戒指,一直到情意綿綿的宣傳標語「Yes , I do.」,都充滿了讓使用者想一親芳澤的魅力,其成功或可從創辦人的經歷一窺端倪。

PowerKiss起初是創辦人Maija Itkonen就學於芬蘭Aalto大學工業設計時的概念作品,一直苦於缺乏電子工程能力,無法真正將作品實現,直到因緣際會加入該校的產官學共同設計與創新的平台—「設計工廠(Design Factory)」後,得以與一群工程師繼續研發,最終從創投業者圖利(Tuli)募集第一筆資金後成立了公司。

創業是非常艱辛的歷程,對設計師而言,能維持其美感初衷尤其難得,對工程師而言,則要考慮在技術突破之餘,考量到使用者的實際感受,PowerKiss是個值得借鏡的例子。

PowerKiss官方網站 :http://www.powerkiss.com/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