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間的真空地帶

 

前幾天Joyce曾寫過探討迷思的文章「肥肥之死看狹窄的台灣電視空間」,應網友要求我趁今天多寫一點。

 

文明是諸多文化的靜態呈現,然而文化本身卻是個體累積的群體意識結晶,是有動態生命力,具有創造性也同樣帶有毀滅性。

文化分析中最簡易的概念就是二元對立,因此當我們在處理文化內容時,常草草將其劃分為主流與非主流,人數佔優勢的就是主流,少數的則稱為非主流。

 

rjo0268l

  主流文化隱含著某一時期該社會的諸多價值觀、道德觀(或稱意識形態),但大多時候主流文化是守舊地捍衛著自己的領土與存在,此外由於主流文化在現今多數決的社會擁有大部分的文化裁決權,更常見的是其運用多數人的抉擇柄棄、排除其他弱勢文化的存在正當性。

 

事實上主流文化最大的迷思就是不會思考自己存在的正當性與合理性,相較於非主流,主流文化是如此穩定,徹底符合人性從眾與追求安全感的慾望,甚至在如今的高度資本主義下,主流文化的滲透藉著品味與習慣制約著你我思維(文化習癖habitus),個體以為的自由意識背後也潛藏著主流文化操弄的痕跡。

 

Joyce並非視主流文化為惡,只是主流文化通常在面對群體無法定義的模糊問題時,常輕易地將問題特例化邊陲化,丟到非主流的框架中,而忽視問題、逃避自省的機會,這正是主流文化穩定的最大因素。

 

也因此主流與非主流中間的真空地帶乃是由主流文化擠壓所產生的,而這常使你我以為只有二分法的選擇,實際上文化風貌是更多樣性,絕非二分法所能呈現。

 

主流文化其實是最殘酷的,許多隱性規則使人們自我監控,無意識地遵循大多數群體的規範,一但發生出格的事,意味被逐出主流群體的你得接受所謂多數正義的裁決與潛責,甚至在群體壓力下,你更可能不自覺地批鬥自我。

 

2007289305273 以陳冠希事件為例,可明顯看到主流文化裡詮釋權的競逐,但Joyce注意到的是幾條潛性規則─「性愛自拍可以,但外流絕不允許」、「男人偷吃可以浪子回頭,女人紅杏出牆只能被休」、「我們樂於欣賞以藝術為名的商業裸露片,卻對免費的性愛偷拍照邊罵邊看」,主流文化的殘酷性與諸多不合理可見一斑。

 

Joyce從不認為對岸老毛搞的文革是多麼邪惡,畢竟他只是明目張膽地作著你我天天都在做的事,而我們卻時常淪為主流文化打壓非主流的紅衛兵而不自知,畢竟披上正義的長袍與權力的權杖是多麼意氣風發!

 

4b79feea0200188s 主流文化的不合理常源於不能與時俱進與狹隘的標準,以女性議題為例,主流文化往往是過往父系霸權復闢的幫兇,我們拋棄舊社會裹小腳的陋俗,卻給了女性另一種高跟鞋的美麗標準,諷刺的是面對許多狹隘的女體標準,還是許多女性為了成為主流的一份子花錢花時間虐待身體。

 

狹窄的主流文化在面對可能動搖其合法性的事物,最常做的就是消極地否認其存在並放逐問題,直到情形已蔓延至不能忽略,則翻臉dre0150l般積極地搶奪事物的定義權,這種主流吸納非主流的過程經常只是種就近的監控,喪失非主流的批判性。

 

  去年流行的辭彙─M型社會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在9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類似M型社會的警告,但沒啥人理會,直到貧富差距擴大已延燒到主流文化的生活領域時,大前研一巧妙地將這個議題轉為主流文化的生存議題,但我們看不見主流文化對貧窮問題的深度著墨,卻見到更多人提出的似是而非的景氣謬論來給予問題合理化,甚至轉而討論賺錢的法門。


這篇筆記可當成Joyce下一篇影評「【震撼效應】─戰爭中進退維谷的道德窘境」的前言,也是本部落格「黑色童話BlackTale」的基本理念。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