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部落格推薦] 西藏的悲哀系列

 

 

_44499966_tibetindia_afp220 西藏鎮壓事件開始後,Joyce一直想提筆寫些評論,但始終無法將繁雜糾結的思緒梳理成有條理的論述,索性直接介紹一個探討西藏議題方面頗得我認同的部落格 ─ 「拿什麼換自由」。

 

拿什麼換自由」有許多則關於西藏議題的文章,其中西藏的悲哀系列共三篇:

 



文中除了作者本身論述西藏面臨的文化、政治困境,更引用《看不見的西藏》書中的內容為輔。

第一篇「2008 V.S. 1989」讓我們接觸另一種非中共官方的歷史角度,並藉著似層相識的1989拉薩抗暴事件來看這次抗爭。
引述:

1989年2月7日,有人大膽在西藏第一聖殿大昭寺掛上西藏雪獅旗,中共懾於當時群眾情緒,不敢當場摘旗。直至8日夜裡才派軍進入大昭寺摘旗,並捉拿「反革命」。連續幾天之後,引發三大寺及宗教界數十名大人物出面要求釋放被捕僧眾。後來演變成不僅拉薩,連日喀則、那曲地方都開始騷動且要求獨立聲浪日漲。3月2日數十名僧尼上街高喊要求嚴懲迫害宗教人士的凶手。這是悲劇的開始…。3月4日北京下令鎮壓.................<詳全文>



第二篇「僧眾的悲歌」則讓中共對宗教信仰的迫害無所遁形,藏傳佛教是西藏文化的根基,但在中共的威逼利誘下正逐漸黯然。

引述:

西藏自「解放」之後,許多重量級的仁波切們都被「請」到北京,就地「圈養」監控去也。至於那些不聽話的,最著名的有二位。一位是大聲為藏民請命疾呼,甚至直言中共對藏政策失誤的十世班禪喇嘛在1989年1月28日「突然辭世」,形成千古之謎............<詳全文>

 

最後一篇「被啃噬的諸佛」則藉著生態循環的破壞點出文化瘟疫如何啃蝕西藏傳統。

引述:

路上的乞兒,趁隙挨上身想探手進口袋偷竊,我用藏語斥責,那孩子竟還回嘴。我說菩薩會生氣的,但那孩子似乎已經不怕菩薩了。而認識的小娃兒,拉著我的手問:「達賴喇嘛不是騙子嗎?大家都說他是騙子的。」

這世間就是這樣,你站在污水中,久了臭了都不知道。藏人的「聳絮」正被蠶食鯨吞著,但他們能怎麼辦呢?因為,對手太厲害了。在全面WIPE OUT行動之下,不斷拿各種臭水潑你,潑久了,外面的人認不得你,更糟糕的是,連裡面的人都搞不清楚誰是誰了。總有一天,面目全非......<詳全文>

 

_44501570_dharamsalamonks_ap幾年前Joyce還曾在課堂上跟民族系教授爭論青藏鐵路的利弊,Joyce還記得當時對教授所謂文化的流逝不以為然,但這三篇文章則頗全面地闡述中共WIPE OUT的政策,讓人讀後動容不已,誠摯地推薦網友們閱讀。

 

雖然媒體所見儘是淺薄地消費西藏議題,但倘若能因此讓西藏問題引發更廣泛地討論與重視,也算是種正面的影響吧;此外Joyce上星期介紹過「神靖丸」這個部落格,引起些許影響,Joyce決定今後除了自己寫稿外,會試著新開這個「部落格推薦」專欄,希望能讓許多優質的部落格與理性的聲音不被埋沒。


本文圖片引自BBC News:In pictures: Tibetan exiles rally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