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混沌理論》愛情的聲音來自心跳

 

 

《混沌理論》的片名援引自混沌理論(ChaosTheory)或稱為動態系統論(dynamical systems theory),導演意指生命是暗流洶湧的混亂狀態,多數時候不穩定狀態是隱而未見,使我們產生風平浪靜的錯覺,然而若是某些意外突破臨界點,則會導致眾多可見的衝突糾葛。

 

 

MV5BMTAzMjA1NTExNzVeQTJeQWpwZ15BbWU3MDI4OTI1NjE@._V1._SX270_SY400_

我們常因生活充斥著混亂而倉皇失措,但換個角度想,莫不是人們渴望、預期美好生活應該是井然有序,每當意外打亂計畫時,無論我們依循社會標榜的美德抗壓性,逼自己有條理去處理那些混亂事,但心中卻有種怨懟難以平息,更令人沮喪的是往往你列舉了數十種解決方案,卻依然難以奏效。

 

經歷越多這種挫折與失望,你會不禁反問:這套秩序規範究竟是我的生活目標?還是社會維持穩定繁榮的思想控制工具?Joyce很喜歡一部電影《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片中徹底將美國式的成功標準作了全面性顛覆,《混沌理論》在某部分與《美國心玫瑰情》頗相似。

 

 ChaosTheory-3

由社會心理學來看,失控與罪惡皆來自人性最深層的衝動本質,那包括了貪婪、性慾、忌妒、欺騙...等情緒,這不全然象徵「負面」行為,這些人心的情緒其實僅是導致了私慾的追求,以群體主義者來看,私慾是惡,是不守群體秩序的亂因,但站在追求個體自由的角度,這些縱然不值得鼓吹,卻也不必過於壓抑,甚至再多的社會規範也無法遏止、消滅這些人的衝動行為,這注定了生活、生命不可預測的混亂特徵。

 

PDVD_002

原諒Joyce稍微偷渡這些理論性探討,因為《混沌理論》本身並不是多麼深具內涵的電影,其內容可以一言概之:「因愛而憂、又由愛而解」,劇情流暢簡明(只有87分鐘),作為溫馨的家庭電影是成功的,卻絕稱不上偉大的作品

 MV5BMTMwMjI2MDU1MF5BMl5BanBnXkFtZTcwNzI5ODM2MQ@@._V1._SX485_SY322_

前一個鐘頭很精采地呈現主角的家庭生活如何頃系間崩塌,甚至計畫殺死妻子後再自殺,這點讓我不自禁地聯想到《美國心玫瑰情》。然而蓄意以親情戲作為解套,不免流於矯情,前一刻導演才試圖說服觀眾:生活中充斥著那麼多不確定的事物,包括愛情也別輕信,然而在最後20分鐘,他又告訴觀眾愛情有多麼堅定不移,難以自圓其說,過於刻意地營造Happy Ending是本片最大敗筆。

 

我相信命運是難以揣測的,人心是難以捉摸的,而愛情更是縹緲虛幻,但這些就如同呼吸空氣般自然,你不會因此感激的落淚涕泣,至於忠貞或背叛,這源自社會性的定義,將愛情草率地披上道德解答的衣裳未必合身

 

當然《混沌理論》並非Joyce所批評這般不堪(否則我文章標題幹麻下這麼溫馨),有一場戲讓我印象深刻:

男主角得知DNA比對的結果,正慶幸能化解與妻子的爭吵,卻由醫師口中得知七歲大的女兒並非親身,他駕車去海岸邊,臉上的表情時而如釋重負、瞬而因妻子不貞而憤怒、又而悲傷的難以自持,獨坐在懸崖邊承受生命之重,身旁豎立的警示牌上顯目地標示著「小心墜崖」,插圖上墜崖的倒立姿態像把刀刺入心坎...

男主角平日就是個如履深淵般謹慎的人,一切都按部就班,唯恐不能掌控的意外出現,誰知這回命運作莊,狠狠地殺了他一把。 PDVD_001

Anyway這篇影評寫的有些鬆散,畢竟這是部內容頗短的小品電影,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找,最後附上片中對混沌理論(ChaosTheory)的解釋,頗感人 ─

 

It's a science. It tries to determine underlying patterns in chaotic systems: weather, ocean currents, blood flow, that sort of thing.

Well,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are few things more chaotic than the beat of a human heart.Speeding up, slowing down. A pretty face, a flight of stairs.
It's always changing depending on what's happening to us out there. It's an erratic son of a bitch.
But underneath all of that bump-a-ta-bump mess, there is, in fact, a pattern. A truth. And it's lov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bout love is that we choose to give it and we choose to receive it. Making it the least random act in the entire universe. It transcends blood, it transcends betrayal and all the dirt that makes us human.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