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混沌理論》愛情的聲音來自心跳

 

 

《混沌理論》的片名援引自混沌理論(ChaosTheory)或稱為動態系統論(dynamical systems theory),導演意指生命是暗流洶湧的混亂狀態,多數時候不穩定狀態是隱而未見,使我們產生風平浪靜的錯覺,然而若是某些意外突破臨界點,則會導致眾多可見的衝突糾葛。

 

 

MV5BMTAzMjA1NTExNzVeQTJeQWpwZ15BbWU3MDI4OTI1NjE@._V1._SX270_SY400_

我們常因生活充斥著混亂而倉皇失措,但換個角度想,莫不是人們渴望、預期美好生活應該是井然有序,每當意外打亂計畫時,無論我們依循社會標榜的美德抗壓性,逼自己有條理去處理那些混亂事,但心中卻有種怨懟難以平息,更令人沮喪的是往往你列舉了數十種解決方案,卻依然難以奏效。

 

經歷越多這種挫折與失望,你會不禁反問:這套秩序規範究竟是我的生活目標?還是社會維持穩定繁榮的思想控制工具?Joyce很喜歡一部電影《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片中徹底將美國式的成功標準作了全面性顛覆,《混沌理論》在某部分與《美國心玫瑰情》頗相似。

 

 ChaosTheory-3

由社會心理學來看,失控與罪惡皆來自人性最深層的衝動本質,那包括了貪婪、性慾、忌妒、欺騙...等情緒,這不全然象徵「負面」行為,這些人心的情緒其實僅是導致了私慾的追求,以群體主義者來看,私慾是惡,是不守群體秩序的亂因,但站在追求個體自由的角度,這些縱然不值得鼓吹,卻也不必過於壓抑,甚至再多的社會規範也無法遏止、消滅這些人的衝動行為,這注定了生活、生命不可預測的混亂特徵。

 

PDVD_002

原諒Joyce稍微偷渡這些理論性探討,因為《混沌理論》本身並不是多麼深具內涵的電影,其內容可以一言概之:「因愛而憂、又由愛而解」,劇情流暢簡明(只有87分鐘),作為溫馨的家庭電影是成功的,卻絕稱不上偉大的作品

 MV5BMTMwMjI2MDU1MF5BMl5BanBnXkFtZTcwNzI5ODM2MQ@@._V1._SX485_SY322_

前一個鐘頭很精采地呈現主角的家庭生活如何頃系間崩塌,甚至計畫殺死妻子後再自殺,這點讓我不自禁地聯想到《美國心玫瑰情》。然而蓄意以親情戲作為解套,不免流於矯情,前一刻導演才試圖說服觀眾:生活中充斥著那麼多不確定的事物,包括愛情也別輕信,然而在最後20分鐘,他又告訴觀眾愛情有多麼堅定不移,難以自圓其說,過於刻意地營造Happy Ending是本片最大敗筆。

 

我相信命運是難以揣測的,人心是難以捉摸的,而愛情更是縹緲虛幻,但這些就如同呼吸空氣般自然,你不會因此感激的落淚涕泣,至於忠貞或背叛,這源自社會性的定義,將愛情草率地披上道德解答的衣裳未必合身

 

當然《混沌理論》並非Joyce所批評這般不堪(否則我文章標題幹麻下這麼溫馨),有一場戲讓我印象深刻:

男主角得知DNA比對的結果,正慶幸能化解與妻子的爭吵,卻由醫師口中得知七歲大的女兒並非親身,他駕車去海岸邊,臉上的表情時而如釋重負、瞬而因妻子不貞而憤怒、又而悲傷的難以自持,獨坐在懸崖邊承受生命之重,身旁豎立的警示牌上顯目地標示著「小心墜崖」,插圖上墜崖的倒立姿態像把刀刺入心坎...

男主角平日就是個如履深淵般謹慎的人,一切都按部就班,唯恐不能掌控的意外出現,誰知這回命運作莊,狠狠地殺了他一把。 PDVD_001

Anyway這篇影評寫的有些鬆散,畢竟這是部內容頗短的小品電影,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找,最後附上片中對混沌理論(ChaosTheory)的解釋,頗感人 ─

 

It's a science. It tries to determine underlying patterns in chaotic systems: weather, ocean currents, blood flow, that sort of thing.

Well,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are few things more chaotic than the beat of a human heart.Speeding up, slowing down. A pretty face, a flight of stairs.
It's always changing depending on what's happening to us out there. It's an erratic son of a bitch.
But underneath all of that bump-a-ta-bump mess, there is, in fact, a pattern. A truth. And it's lov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bout love is that we choose to give it and we choose to receive it. Making it the least random act in the entire universe. It transcends blood, it transcends betrayal and all the dirt that makes us human.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