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夜行Starting Out in the Evening》平凡卻不平庸的電影

 

 

曾看過張艾嘉執導的電影《20 30 40》,內容主要敘述三位不同世代的女性,其人生課題如何重疊與交替,乍看彷彿是宿命的循環,卻又點出各取所需的主動性,是Joyce蠻喜愛的電影之一。

而出身電影世家的Andrew Wagner所編導的《夜行(Starting Out in the Evening》,其故事也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主角們所交織,但所跨越的年齡更大,分別是二十多歲的研究生 希瑟(Lauren Ambrose 飾)、年近四十卻依舊小姑獨處的作家之女 艾利兒(Lili Taylor 飾)、以及年近七十的過氣作家 李奧納(Frank Langella 飾)。

 

Starting Out in the Evening movie blacktale

《夜行》是Joyce近期看過劇情最為平淡的一部電影,鏡頭彷彿步履蹣跚的老者般緩慢卻平穩地拍攝,沒有跳躍或倒回的畫面,稀少的剪輯有如吝嗇地想延長夜色來臨前的夕陽,原先短暫的晝夜交替因此被拉扯至極具張力的氛圍,而我們人生的轉折時刻不恰似這般光景嗎?《夜行》就是這麼一部描寫「轉戾點」的電影。

 

是的,轉戾點不是非得拍的轟轟烈烈,那樣剎那的大徹大悟總會先以矯情鋪陳,導演Andrew Wagner則藉著極為平凡的日常生活來帶出三人如何決定方向,並細膩地呈現那種靜欲思動的不安感,這種方式異常能打動我,也很符合布萊恩‧莫頓所寫的原著小說風格。

 

Starting Out in the Evening movie blacktale

這種內斂的說故事方式,坦白說偏好劇情性高的觀眾們恐怕難以接受。因此這部電影之所以會吸引我的目光,主要取決於演員出色的表現,特別是老演員Frank Langella飾演的老作家,沉穩的演技與極有說服力的神情,讓我幾乎相信片中Leonard Schiller這位作家存在於現實,《夜行》可能是這位老演員最後一次擔崗男主角,喜歡他的影迷們不可錯過!

 

作家的意志編寫小說,亦或小說的意志指使著作家動筆?

 

Starting Out in the Evening movie blacktale老作家李奧納在妻子死後,對生活喪失了熱情,將生命裡的一切投諸於小說,他追隨著小說裡人物的言行舉止,並紀錄著,然而無論是對小說或其生活,他都像個抽離的旁觀者,小說裡的人物不想結束故事,於是他窮盡數十年都無法結束這本小說。

  Starting Out in the Evening movie blacktale

研究生 希瑟的出現雖然帶來短暫愛戀的激情與背叛,使他足以完成這部作品,然在筆落書成後,李奧納認清了這部小說的貧乏空洞而棄置,或許如研究生 希瑟在一次訪問中質疑老作家:「究竟你是如你口中的年老力衰,或僅是以年邁作為內在矛盾的掩飾?」,作家李奧納在中風瀕死後,才明白他的寫作中所欠缺的是對生命的激情!而這能比愛情更持久。

 

Starting Out in the Evening movie blacktale

電影最後一幕,遲暮的老作家沉思許久,爾後抬起顫抖的雙手打出 下一部小說的幾個字,這幅畫面與電影開頭如此相似,然而意涵卻迥然分明,倘若直到人生的黃昏才開始清醒是種悲哀,那坦然面向黑夜前行的精神卻著實震撼了我。

 

當然這部電影另外幾位女主角的演出也可圈可點,我就不多寫,待 有興趣的讀者們實際看電影,就能知道另外兩位女主角所面對的是何種人生課題。

 

《夜行》這部電影實乃筆墨難以言之,熱衷品酒之人都知道,除了細飲輕酌外,舉起酒杯至入喉之間的觀色品香,往往更為誘人,而《夜行》裡的暗香會無聲息地流動在你的潛意識,餘韻不絕。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