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黑色散文] 戴上彩繪安全帽的城市

走在廢棄的眷村巷弄,心理有些慌亂,唯恐走得越深入會發現什麼,又擔心草草離去會錯過什麼,這副破敗的廢墟光景似乎令我早些年前的視覺經驗蠢蠢欲動,就學於雙十國中時,上下課總經此處,透過紗窗看著幽暗客廳裡一個獨坐藤椅的老者背影,彷彿已預見眼前湮滅衰萎之氣象,此刻急切攝下這片眷村的我,除了一份自己也弄不清的責任感驅使,或許更想捕捉穿梭在牆角、廳院、階梯間我那逝去的青春魂魄...



一邊考慮著取景,邊想起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一書寫到:「迷途的旅人只有到達另一個城市後,才會明白先前路途的意義,並賦予前一座城市意義」,一座城市衰敗下去,另一座城市又踩在其屍體上興盛,總得藉著某些毀滅才能感受美好,這是某種生命循環的真諦嗎?或象徵著慾望此消彼長的多變?是否直到我再次為某人付出情感時,才能回頭釐清我們一同走過的情路?



不知哪位哲人說過:「人存在的痕跡是藉著製造出的垃圾多寡證明」,此時此地這句話正無可披靡的實踐著,榮民們才離開眷村多久?一星期?一個月?據我從附近居民口中得知的正解是「兩星期」,但樹藤已迫不及待獨享這塊土地,硬生生扭轉身子往門裡鑽長,我常得低頭致意才得而入門;另一個遷入此地的居民是流浪貓狗,由於空房空屋甚多,貓狗各自為政各安其室,倒不至貓鳴狗吠亂我耳根;最活躍的莫過於滿室飛舞的蟲蟻蚊蛖,萬分親熱的熱吻著我的臉頰與手臂,我多次揮手回禮能阻止不了他們的「友好」,我隨後的離開想必令他們悲痛欲絕吧。先前房客曾在此生活的足跡就如此被自然撫平,細想倒與天葬有幾分異曲同工之效...



不小心聯想到以天地為棺的民俗信仰,憶起前天見到這則文章「【台中】老舊眷村彩繪新活力」,眷村建築彩繪真的能帶來新生命?或乃錦上添花在棺材上塗鴉?是犯了大不敬的忌諱,或是抱持緬懷莊重的心態在其上雕龍畫鳳呢?同樣是位處台中的眷村,春安路眷村的建築主體無疑保存的相當不錯,何必弄個彩衣娛親的花招掩飾舊時代的氛圍呢?我不禁想起電視上年長的藝人們,看著他們穿著爭奇鬥艷的衣裳與年輕藝人載歌載舞,畫面滿是歡笑聲,我心底迴盪的感慨與不捨卻難消...



審視居住在城市裡的你我的集體記憶,才赫然發覺那是選擇性遺忘眾多事物所獲得,我並非頌揚新不如舊的浪漫主義者,僅是深感集體記憶仍有所缺,缺乏亙古的歷史感令集體記憶像時有所聞的黑心建商,以沙拉油桶或保麗龍板蓋起華美卻不牢靠的建築;我與我還未誕生前的城市記憶間有著或深或淺的斷層,甫自出生就被剪斷相連的臍帶,又像隔著濃霧,那座我未曾生活其間的城市總在渺渺霧氣裡忽隱忽現,撩撥我強烈的好奇心卻始終難以得償所願看見,時地以非無疑產生隔閡,但台灣文化政策既然走的是觀光取向,那不是更該為我揭開這層歷史面紗,而不是短視地為建築套上一頂俗不可耐的彩繪安全帽呢!



 

註1.榮光眷影紀錄片播映 請見http://amtfilm.blogspot.com/

註2.隨手拍的一些眷村照片

註3.Joyce不是生在眷村,是客家閩南人,但我痛恨族群對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