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惡棍特工》一場顛倒乾坤的嘉年華會

 

巨人的戰爭結束了,侏儒的爭吵已開始!

溫斯頓-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以上述巨人與侏儒的對比詮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荒謬,奇妙的是二戰的規模與死傷相較第一次無疑更廣大,但在他眼中二戰卻被縮小為一群侏儒的爭吵,同樣地,鬼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entino)編導的《惡棍特工 Inglourious Basterds》也用了類似手法詮釋二戰,整部電影都看不到二戰戰場,人物也僅圍繞著三方打轉,分別是逃亡欲復仇的女主角蘇珊娜、舉止優雅實則心狠手辣的納粹上校、一群粗鄙罪犯組成的盟軍游擊隊,而三方的關係都有其私心,根本與國仇沾不上邊,反觀希特勒、戈林等納粹領導雖然有出現,但明顯是配角中的配角,也許對導演而言,所謂戰爭也可簡化為丑角們的插科打諢吧。

 

 Inglourious Basterds blacktale movie你很難去定義《惡棍特工》是純粹的喜劇或悲劇,但很肯定這是齣嘉年華會般的鬧劇,鬧劇不探討道德更不企圖褒貶生存的價值,鬧劇藉天馬行空的放縱揮灑打散你我習以為常的敘事秩序,故《惡棍特工》不必像《辛德勒名單》等二戰電影企圖兼顧歷史真實。

相反地,戲裡充斥著惡 Inglourious Basterds blacktale movie搞的對白與突如其來的暴力,每個角色都扮演荒唐而不自知的丑角,如追查藏匿猶太人的納粹上校Hans Landa不認為自己是獵人,而是值得尊敬的偵探,接著他拿出福爾摩斯也常用的大煙斗時讓我差點笑岔氣;此外大量向意大利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與B級片致敬的橋段也充滿笑點,以及無犁頭的德語和法語台詞及英文雙關語,如布萊德彼特飾演的Aldo Raine被稱為阿帕契 the Apache,但他卻不是印地安人,而是因為割下敵人頭皮帶來的惡名,可惜片商的翻譯在質量上都不夠好。

 Inglourious Basterds blacktale movieTarentino將長達數年的二戰拆解為簡單五幕,第一幕名為Once Upon A Time,標題與此 農村場景皆仿自1968年的經典西部片《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描述德軍剛佔領法國的二戰初期,場景很簡單就是一個平凡的農莊,但這場約十五分鐘的戲是Joyce今年看過電影裡最過癮的橋段!主要目的是要帶出納粹追殺猶太人的惡行,但Tarentino拍的既緊張又好笑 。毫不意外,接下來重要橋段果然也發生在日常所見的小酒館及電影院等歡樂場合,第四幕的小酒館則是本片的另一高潮,Tarentino將正牌冒牌納粹一起擺上桌玩起紙牌遊戲,又模仿了黑幫片經典的互射橋段,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Inglourious Basterds blacktale movie 同樣地,《惡棍特工》也玩了戲中戲(movie in movie)這套,劇中模仿納粹德國經典宣傳片《Nation's Pride》,當希特勒等軍官坐在台下欣賞時,女主角蘇珊娜(我很愛的梅蘭妮洛宏Mélanie Laurent飾演)則扮演復仇女神的角色,企圖以電影膠卷燒掉整間戲院,配樂唱著putting out fire with gasoline(David Bowie的Cat People),當電影幕開始燒毀的這畫面,不禁讓我想起Apple經典的廣告《1984》,一群身穿制服的軍官正襟危坐地看著螢幕上的老大哥演出,女主角衝進來砸毀螢幕,兩者在意像上極為相似呢,但劇末煙霧中映射出蘇珊娜顛狂的笑臉無疑諷刺性更強,導演索性就把這章節稱為”巨臉的復仇(Revenge of the Giant Face)”。


喜歡昆汀塔倫提諾的影迷必定都對其每部電影的配樂印象深刻,《惡棍特工》也不例外,原先打算找Ennio Morricone為整部電影譜曲,可惜檔期談不攏才作罷,但導演還是用了大量Ennio Morricone過去的經典管弦配樂,音樂是讓這部長達150分鐘的電影一點都不顯冗長的功臣。

身為Tarentino的忠實粉絲,《惡棍特工》可算他難得故事性強的作品,也沒像追殺比爾系列用好幾加侖的血漿,雖然Brad Pitt飾演的惡棍特工實在沒什麼戲份,還是蠻推薦格友們去看看這部顛覆二戰史的大片,當然如果你和Joyce一樣愛張曼玉,那不妨等DVD上市後在來看,因為戲院版剪掉張曼玉的細份囉。

給愛麗絲變調曲 The Verdict (dopo la Condanna)

Un Amico

甚至復古的場景卻放起靈魂樂手Billy Preston的Slaughter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