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孟買的夏戀》浮世繪中的夢幻泡影


夢想家與局外者的身份掙扎: 導演約瑟夫•馬修•瓦吉斯(Joseph Mathew Varghese)出生於印度南部的特拉凡德倫(Trivandrum),有趣的是在他拍攝這部《孟買的夏戀》之前,其實他從未到過孟買,甚至本劇主要演員皆非生長在孟買。回顧導演至今的經歷,我們時不時地可在劇中角色上看到他曾經的身影浮現。

二十年前,約瑟夫•馬修在大學畢業後離開印度,來到阿拉伯的阿度達比擔任旅行社職員,1994年當他計畫到美國念MBA進修,誰知陰錯陽差地進了一間藝術學校,開始了攝影師生涯,2003年當他在為美聯社巴爾的摩分部拍照時,偶然接觸到巴爾的摩體育館的拆建工程,看著當地社區居民對這個事件的回應,激發他拍攝第一部紀錄片《THE LAST SEASON: THE LIFE AND DEMOLITION OF BALTIMORE'S MEMORIAL STADIUM》,2006年他又注意到亞利桑那州與墨西哥交界的邊境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勾當,投入拍攝第二部紀錄片《穿越亞力桑那CROSSING ARIZONA》,2008年的《孟買的夏戀》則是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電影。



gaurav_dwivedi

從旅行社職員到攝影師,從攝影師成為電影導演,自印度南部到阿拉伯,又遠渡重洋來到紐約,我們看到一段夢想家的旅程,誰想到在電影圈開始嶄露頭角時,約瑟夫•馬修卻轉身,回望這一路走來,自己的改變與遺漏之處;因此,當他決定拍攝一部關於印度的電影時,選擇以當代的孟買而非自己的故鄉作為拍攝背景其實具有深意,孟買作為印度最現代化的大都會,並有著與好萊塢齊名的「寶萊塢」,孟買是許多企圖翻身的小人物前仆後繼去參拜的印度”夢工廠”,二十年前剛畢業的導演約瑟夫•馬修,也曾猶豫著該去孟買或去海外碰運氣呢。

synopsis

事隔多年,在海外小有成就的導演回到孟買,已不再仰望這個城市,甚至在《孟買的夏戀》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印度寶萊塢傳統那種蜜裡調油的熱情風采,相反地,導演身為局外人的運鏡視角下,使孟買的夏天透露著幾分不尋常的冷冽。劇中可看到一邊急遽全球化,同時使貧窮的浪潮更兇猛地吞噬社會底層的族群,甚至提昇的經濟力模糊了種性制度,卻又劃出另一道更銳利的社會階層分隔線,就如劇中住在孟買著名的棚頂房貧民區的馬登,身為傳統手繪電影看板畫師的他,他汲營著能成為收入較豐的雜誌攝影師,卻為了生計一再靠運送毒品、走私洋酒等違禁商品維生,反映著芸芸眾生面臨著上不去卻也不願全然向下沉淪的掙扎。

4b150e7ea5503

另一方面,導演仍以他同為夢想家的敘事語氣讓本片大致維持著溫暖,不至於讓這場由萌芽、膨脹而猝然破滅的印度夢顯得太悲涼。因此,本片大量地運用停格、慢格拍攝的畫面來展現那些舊時代的美好事物,彷彿是浮世繪般挖掘著平凡生活裡的些許可貴,例如簡約線條、單純的構圖及濃艷色彩的傳統手繪電影海報;又在髒亂的貧民窟中忽見一片曬「紗麗(Sari)」 的廣場,一襲襲艷麗逼人的紗麗在風中舞動著,看著窮攝影師馬登行經其中彷彿化身為紅毯上亮麗的明星;甚至廢棄多年的紡織廠,也散發著宛如廟宇般令人動容的莊嚴之美,而荒涼的廢墟作為劇中三位主角友誼的起點,是否帶有那麼點預言三人結局的意味呢?

直見真如的智慧:

自此,現實的孟買、回憶的孟買、現代的孟買與傳統的孟買在這部電影不斷交織、衝突,甚至局外人與夢想家也頻頻衝撞,但導演靠著許多細膩到近乎瑣碎的情節布局使衝突的對立性降到最低,雖然因此稀釋了戲劇效果,卻營造了一種不溫不火的獨特魅力,這種手法其實受到台灣導演楊德昌影響頗深(見文末後記),例如劇中生自貴族階級的作家傑迪,在窮畫家馬登的鄉間故居吃飯,這位新生代印度人,像個不習慣吃辣咖哩而拼命喝水的外國人,其實情節有著新舊貧富的衝突寓意,卻僅是蜻蜓點水般掠過。

trailer

在看習慣刻意強化畫面或角色間衝突性的劇情電影後,《孟買的夏戀》無疑是道清爽怡人的小品,不同世代或許有不同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等差異,其實在某些角落是有著重疊的生命軌跡,就如《孟買的夏戀》以三個年輕人短暫的友誼與各自的夢想,來反映印度社會組成的多樣性風貌,要知道印度有著世界數一數二的民族組成與地域差異之複雜性,或許不強調差異衝突而以異質多樣解讀,是導演將多年旅居紐約所感受的異中求同的氛圍置入電影中吧。

screenings

都說:「台前十分鐘,台後十年功」,戲裡一個夏天的波折最終平息,戲外導演二十年的歷練回歸故里拍電影,冥冥中竟然有著許多脈絡的契合,雙十年華已逝,或許就如佛家所謂夢幻泡影,每件事都變了,但也許什麼也沒改變(Nothing is Changed,Everything  is Changed),只餘留一場夏戀未完成的遺憾與故人已往的惆悵,推薦諸位讀者們不妨抽空前去觀賞這部極有特色的獨立電影。

J-Varghese「後記」-導演的回信: Joyce在這份國外報導中發現導演曾提到:「《孟買的夏戀》的風格其實受 兩部台灣電影影響頗深」,因此特地寫信與導演求證過,確實其風格是源自已故導演楊德昌的《一一》與侯孝賢導演的《最好的時光》,Joyce也非常喜愛楊導的作品,尤其是知道有新銳異國導演繼承他的衣缽,由衷地感動,台北、孟買、紐約三個城市其實也沒那麼遙遠嘛(笑),導演回信全文如下

Dear Joyce, 親愛的Joyce Thanks much for your interest in my film, Bombay Summer.
感謝你對我的作品《孟買的夏戀》的喜愛。
Yes, you are absolutely right! The two films are Hou Hsiao-Hsien's 'Three Times' and Edward Yang's 'Yi Yi'. I am a huge fan of both them! 
你的猜測正確,兩部電影分別是《最好的時光》與《一一》,我是兩位台灣導演的粉絲。The third part of 'Three Times' with its theme of contemporary youth culture in Taiwan was a huge influence. 'Cafe Lumiere' also had a big impact on me.
《最好的時光》第三部份的主題描寫台灣當代的青年文化深深影響我在拍攝《孟買的夏戀》。侯導的《咖啡時光》也同樣對我影響深遠。
Do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further questions. 
如日後尚有疑問,請一定告知我。
Best wishes,
Joseph Mathew-Varghese
Director-Bombay Summer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