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孟買的夏戀》浮世繪中的夢幻泡影


夢想家與局外者的身份掙扎: 導演約瑟夫•馬修•瓦吉斯(Joseph Mathew Varghese)出生於印度南部的特拉凡德倫(Trivandrum),有趣的是在他拍攝這部《孟買的夏戀》之前,其實他從未到過孟買,甚至本劇主要演員皆非生長在孟買。回顧導演至今的經歷,我們時不時地可在劇中角色上看到他曾經的身影浮現。

二十年前,約瑟夫•馬修在大學畢業後離開印度,來到阿拉伯的阿度達比擔任旅行社職員,1994年當他計畫到美國念MBA進修,誰知陰錯陽差地進了一間藝術學校,開始了攝影師生涯,2003年當他在為美聯社巴爾的摩分部拍照時,偶然接觸到巴爾的摩體育館的拆建工程,看著當地社區居民對這個事件的回應,激發他拍攝第一部紀錄片《THE LAST SEASON: THE LIFE AND DEMOLITION OF BALTIMORE'S MEMORIAL STADIUM》,2006年他又注意到亞利桑那州與墨西哥交界的邊境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勾當,投入拍攝第二部紀錄片《穿越亞力桑那CROSSING ARIZONA》,2008年的《孟買的夏戀》則是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電影。



gaurav_dwivedi

從旅行社職員到攝影師,從攝影師成為電影導演,自印度南部到阿拉伯,又遠渡重洋來到紐約,我們看到一段夢想家的旅程,誰想到在電影圈開始嶄露頭角時,約瑟夫•馬修卻轉身,回望這一路走來,自己的改變與遺漏之處;因此,當他決定拍攝一部關於印度的電影時,選擇以當代的孟買而非自己的故鄉作為拍攝背景其實具有深意,孟買作為印度最現代化的大都會,並有著與好萊塢齊名的「寶萊塢」,孟買是許多企圖翻身的小人物前仆後繼去參拜的印度”夢工廠”,二十年前剛畢業的導演約瑟夫•馬修,也曾猶豫著該去孟買或去海外碰運氣呢。

synopsis

事隔多年,在海外小有成就的導演回到孟買,已不再仰望這個城市,甚至在《孟買的夏戀》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印度寶萊塢傳統那種蜜裡調油的熱情風采,相反地,導演身為局外人的運鏡視角下,使孟買的夏天透露著幾分不尋常的冷冽。劇中可看到一邊急遽全球化,同時使貧窮的浪潮更兇猛地吞噬社會底層的族群,甚至提昇的經濟力模糊了種性制度,卻又劃出另一道更銳利的社會階層分隔線,就如劇中住在孟買著名的棚頂房貧民區的馬登,身為傳統手繪電影看板畫師的他,他汲營著能成為收入較豐的雜誌攝影師,卻為了生計一再靠運送毒品、走私洋酒等違禁商品維生,反映著芸芸眾生面臨著上不去卻也不願全然向下沉淪的掙扎。

4b150e7ea5503

另一方面,導演仍以他同為夢想家的敘事語氣讓本片大致維持著溫暖,不至於讓這場由萌芽、膨脹而猝然破滅的印度夢顯得太悲涼。因此,本片大量地運用停格、慢格拍攝的畫面來展現那些舊時代的美好事物,彷彿是浮世繪般挖掘著平凡生活裡的些許可貴,例如簡約線條、單純的構圖及濃艷色彩的傳統手繪電影海報;又在髒亂的貧民窟中忽見一片曬「紗麗(Sari)」 的廣場,一襲襲艷麗逼人的紗麗在風中舞動著,看著窮攝影師馬登行經其中彷彿化身為紅毯上亮麗的明星;甚至廢棄多年的紡織廠,也散發著宛如廟宇般令人動容的莊嚴之美,而荒涼的廢墟作為劇中三位主角友誼的起點,是否帶有那麼點預言三人結局的意味呢?

直見真如的智慧:

自此,現實的孟買、回憶的孟買、現代的孟買與傳統的孟買在這部電影不斷交織、衝突,甚至局外人與夢想家也頻頻衝撞,但導演靠著許多細膩到近乎瑣碎的情節布局使衝突的對立性降到最低,雖然因此稀釋了戲劇效果,卻營造了一種不溫不火的獨特魅力,這種手法其實受到台灣導演楊德昌影響頗深(見文末後記),例如劇中生自貴族階級的作家傑迪,在窮畫家馬登的鄉間故居吃飯,這位新生代印度人,像個不習慣吃辣咖哩而拼命喝水的外國人,其實情節有著新舊貧富的衝突寓意,卻僅是蜻蜓點水般掠過。

trailer

在看習慣刻意強化畫面或角色間衝突性的劇情電影後,《孟買的夏戀》無疑是道清爽怡人的小品,不同世代或許有不同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等差異,其實在某些角落是有著重疊的生命軌跡,就如《孟買的夏戀》以三個年輕人短暫的友誼與各自的夢想,來反映印度社會組成的多樣性風貌,要知道印度有著世界數一數二的民族組成與地域差異之複雜性,或許不強調差異衝突而以異質多樣解讀,是導演將多年旅居紐約所感受的異中求同的氛圍置入電影中吧。

screenings

都說:「台前十分鐘,台後十年功」,戲裡一個夏天的波折最終平息,戲外導演二十年的歷練回歸故里拍電影,冥冥中竟然有著許多脈絡的契合,雙十年華已逝,或許就如佛家所謂夢幻泡影,每件事都變了,但也許什麼也沒改變(Nothing is Changed,Everything  is Changed),只餘留一場夏戀未完成的遺憾與故人已往的惆悵,推薦諸位讀者們不妨抽空前去觀賞這部極有特色的獨立電影。

J-Varghese「後記」-導演的回信: Joyce在這份國外報導中發現導演曾提到:「《孟買的夏戀》的風格其實受 兩部台灣電影影響頗深」,因此特地寫信與導演求證過,確實其風格是源自已故導演楊德昌的《一一》與侯孝賢導演的《最好的時光》,Joyce也非常喜愛楊導的作品,尤其是知道有新銳異國導演繼承他的衣缽,由衷地感動,台北、孟買、紐約三個城市其實也沒那麼遙遠嘛(笑),導演回信全文如下

Dear Joyce, 親愛的Joyce Thanks much for your interest in my film, Bombay Summer.
感謝你對我的作品《孟買的夏戀》的喜愛。
Yes, you are absolutely right! The two films are Hou Hsiao-Hsien's 'Three Times' and Edward Yang's 'Yi Yi'. I am a huge fan of both them! 
你的猜測正確,兩部電影分別是《最好的時光》與《一一》,我是兩位台灣導演的粉絲。The third part of 'Three Times' with its theme of contemporary youth culture in Taiwan was a huge influence. 'Cafe Lumiere' also had a big impact on me.
《最好的時光》第三部份的主題描寫台灣當代的青年文化深深影響我在拍攝《孟買的夏戀》。侯導的《咖啡時光》也同樣對我影響深遠。
Do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further questions. 
如日後尚有疑問,請一定告知我。
Best wishes,
Joseph Mathew-Varghese
Director-Bombay Summer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險路勿近》迷人的惡之華

坦白說,柯恩兄弟 (Joel Coen)的電影向來不是我的tone,然而這部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倒讓Joyce耳目一新,不但具有商業片必備的元素─緊繃的氣氛加上刺激的動作場面,也能有藝術片的哲學內涵,實在是他們近年來最佳的作品,Joyce強烈推薦還沒看的網友一定要看。 Joyce不多說劇情,以下是個人觀影後的一些心得,與各位交流。 隨手可得的暴行 象徵主義 ( symbolism )( Wiki )認為「形式本身不是目的,思想觀念是目的」。Joyce則認為電影【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 暴力只是行兇的形式,而駭人又迷人的卻是那深徹入骨的邪惡 」。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成功地形塑Chigurh這位冷血殺手,從頭看到尾,幾乎把能殺的都殺了,甚至委託人也難逃一死,如此讓人直冒冷汗的角色恐怕只有【沉默的羔羊】裡的漢尼拔博士堪比。 假若對漢尼拔而言,殺人猶如一場神聖的宗教獻祭,他則是手持利刃祭司,在揮下屠刀時得到彷彿為神之化身的興奮,破壞與創造同樣來帶來如神般的成就感,但破壞更省時間。 然而Joyce認為柯恩兄弟 (Joel Coen)在處理暴力本質比「沉默的羔羊」更高竿。 片中飾演老警長的Tommy Lee Jones說了一則故事,大意如下: 過去殺牛得用大鎚敲暈牛,五花大綁後再切斷其喉嚨,某人因為在沙牛時,牛醒來並發狂掙扎,而受傷。今日殺牛的方法不一樣了,只要用空氣槍將石塊射入牛隻頭部再吸出來,畜生永遠不知道被什麼射中... 過去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獵物是沒有反擊能力,獵物低聲的啜泣也激起獵人興奮的歡快,但在【險路勿近】中,獵人與獵物的角色不斷倒置,即便是專業的殺手Chigurh也險些栽在Josh Brolin飾演的越戰老兵手裡,意味著在我們這槍枝氾濫的時代,任何人都能輕易擁有槍彈,暴力不再是邪惡的專屬品,不起眼的學童也可能手提步槍到校掃射... 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著墨的是儀式般的生死交替,看著漢尼拔聽著古典樂品紅酒食人肝,【險路勿近】中殺手Chigurh拿的武器竟是外觀平凡的空氣槍,而非手槍,然而在見到空氣槍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