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行攝攝】高雄二三筆(上)


上次前往高雄旅遊已是四年多前,捷運工程甫破土,夢時代的前景未明,當時正巧謝長廷臨危受命接下行政院院長的重任,擔負著將所謂高雄經驗施展於全國舞台上的期許,雖然最後還是應證「期望越高失望越高」才是台灣政壇不變的真理。有些離題了,Joyce很少主動去高雄這類大城市觀光,接近大自然、遠離人群比較能令我有轉換空間的感受,試想走到哪都彷彿仍困在台北街頭的鬼檔牆經驗,如下圖這塊高雄捷運裡的廣告看板,幾個月前我也曾在台北捷運看過(笑)。

IMG_1294




想必各位都有類似的經驗,在遊歷觀光景點後,總會有「不過就是這樣」的失望,甚至遭受騙上當的待遇,除了媒體置入行銷氾濫,拜網路之賜,旅遊美食部落客們提供的資訊詳盡精緻遠勝傳媒,卻也有驅同的態勢,會不會貧乏的反而是我們總站在消費者與外來者的視角走馬看花,或許哪一天試著以反詐騙五步驟來審視地圖、景點書,部落格上的指南,可以更深刻且同理地去認識這個城市。

IMG_1268-2

如何在發展觀光的同時,兼顧在地生活品質,考驗主政者的遠見,對比台中市政廳有大塊綠地與綠園道的街景模型,高雄車站擺放的城市藍圖入眼盡是鱗次擳比的灰色樓群,斜亙縱貫城市核心的愛河與緊鄰的高雄港則具備令外縣市欽羨的水岸風情。

IMG_1154

政策思維產生了兩種迥異的地貌,壯闊的捷運站外經常見到缺乏養護的碩大空地,光禿稀疏的草坪堆滿雜亂的落葉,傍晚時分看不到駐足逗留的人群,無論是遛狗也好,親子玩耍也罷,更別提散步運動、野餐客,皆無。

IMG_1179-3

街頭倒是處處可見燈光庭園式造景,走在不知名的巷弄都會突兀地撞見嘉年華會般的擺設,起初不得其所以然,忍不住對朋友開玩笑說:好像土財主的花園,試圖說服自己以浪漫、樂觀的心態去欣賞,仍是很難由衷地喜愛這種怪異且過剩的搭配。

IMG_1213

我眼中的高雄是一個充滿霓虹燈管、彩色LED燈、投射燈、螢光燈的光輝之城,燈光擺放在你所能想見與無法想像的任何場所,彷彿呼應夾子樂團的歌曲「轉吧 七彩霓虹燈!」,五顏六色的彩虹燈試圖許給城市一個彩色人生的證明。

IMG_1956

除了亮,高雄的第二印象是什麼都大,道路寬敞且直,建築物不高但闊氣無比,例如美麗島站光之穹頂的彩繪玻璃,即使用全景照片也無法一瀏全貌。

pano

我更喜歡高松伸設計的地面入口,據說靈感來自貝殼與合掌禱告的雙手,但我覺得像船的龍骨,兩旁輻射散出銀白色的船身,好比航行在漆黑的天幕,鏡子擺放的位置頗妙,恰好使銳利的光線發散而趨柔軟,使你彷彿踏入教堂般,被不可思議的溫暖氣氛擁抱,暗合日本近年設計界吹起的潮流「有體溫的設計」。

IMG_1230

走入捷運月台,一眼望去,整排候車處只有我們一行人,好幾道閘門都貼著”請往前行,此處不停靠”的標示,高雄友人說:這是因為平時搭乘的人太少,列車車廂一節節被刪減,我數了數,當晚這班車確實只安裝四節車廂。

IMG_1271

看來高雄捷運要想回本似乎還有一段長路得開呢,數著車廂裡的空位,我遙想故鄉台中的捷運開通後應該會更難說服市民搭乘吧。

IMG_1287

當身處外地,常會被問:你外地來的吧、你從台北下來的厚之類,這次在高雄則令我相當訝異,完全沒發生被招呼、辨識為外來者的經驗,在購物、飲食甚至與陌生人攀談時,我面對的是一群認知裡以高雄為台灣地圖中心的新高雄人,凝視捷運中不知名女子的背影,我忍不住拍下這張透露著一股難以名狀的自信姿態。

IMG_1158

是坐擁高鐵、捷運、巨蛋等公共建設催生出「條條大路通高雄」的豪情壯志?或其實大眾運輸是窮鄉僻壤的遮羞布,路線圖僅標示著城市中一個個令人自豪的進步地景?還是高速運輸縮短了感知裡的距離長短,消弭了此彼他我的界線?無論為何改變,少了幾分往昔好客的殷勤卻是我心頭難以忽略的感受。

IMG_1853

【行行攝攝】高雄二三筆(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