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行攝攝】高雄二三筆(下)



每座城市的背後都有座看不見、業已頹圮的城市,是鹽埕區最好的寫照,百年來屢屢盛衰迭異如今又迎來新生的曙光,裝置藝術的看板上寫著「還要再多少顆氣球,貨櫃才能飛起來?」反映著許多高雄人的殷切期待,按下快門時我腦海卻不斷比較這作品與電影《天外奇蹟UP》,劇中老人家將住了一生的房子綁上無數的氣球,飛尋年輕時與另一半的夢想之地,誰知抵達目的地後,不過是另一段探險的起點。

IMG_1778

所以渴望飛行是夢想的主題,該飛去哪裡則是攸關生存的課題,僅嚷著要飛就略顯短視且危險,仍停泊在港區的海上餐廳,那是上一個世代盲目發展卻重重摔下的觀光廢墟,前人之艦,後人應以為鑑。



IMG_1863_thumb[2]

參觀完港區倉庫改建的駁二藝術特區後,與友人跨坐在港邊,眼角瞄到遠方朦朧的八五大樓,陳舊的港區與繁華的市區形成有趣的對比,乍看市港合一的政策是為了豐富高雄市的內涵、增加觀光資源、社區營造等利益,觀光碼頭轉移了大環境衰退的事實 ─ 不僅高雄港埠,產業外移使台灣正逐漸失去其在跨國轉運的輸紐角色,風中依稀傳來一首貨櫃航線的輓歌。

IMG_1854


彷彿廣告商標的真愛、光榮、新光等觀光碼頭因電視劇痞子英雄而紅遍大街小巷,同行的友人隨口嘮叨:「很快就會有滑板族、溜冰玩家開始進攻這裡高低錯落的階梯與有坡度的扶手」,但我想這何嘗不能作為檢視港市合一政策合格與否的另類指標呢。

  IMG_1868

近年來被視為時尚流行的自行車文化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興起,沿著西臨港線自行車道漫步,車道上是一輛接一輛呼嘯而過的自行車,倒在地板的告示牌「當心自行車」好像對行人的我嘶吼:閃開,自行車要來了…

IMG_1864

有人期待城市改變,有人則對變動感到迷惘,無論是安居已久的故里,或被招喚而來的旅人,穿梭在新地貌除了心底不斷湧現的新鮮感,動輒迷途的經驗還是居多,短暫邂逅此地的異鄉客僅需低頭查看地圖,每日生活其中的人則不得不因應城市性格與樣貌的變化開始解構、尋覓、重構自我認同。

IMG_1296-2

年華似水刻劃在你我生命中,藝術家的筆觸試圖將這些記憶再現,一尊尊彩繪的高雄人公仔表述著各個世代的回憶。

 IMG_1835

若僅一味追思舊時光不免流於耽溺虛無,高雄人公仔近期開始結合好玩漢字節進行創作,意味著對自我進行更鮮明具體的想像,不僅增添觀光話題,彩繪的藝術表現多樣化之餘,也加深展覽發人省思的內涵。

IMG_1762-2

政策若只將藝術特區當作觀光的萬靈丹,藝術家們很難不被當成供遊客觀賞的珍禽,偏偏很多縣市政府依舊短視地炒作話題,跳脫不出懷舊風,自然只能原地踏步,反觀結合在地議題、集結藝術家們的能量進行主題式創作、以藝術的形式進行公共討論等,無疑是高雄市政府在駁二藝術特區下的幾步好棋。

IMG_1744

【行行攝攝】高雄二三筆(上)
P.S. 我很喜歡老殘遊記這個中國經典文學,這系列圖文故事也是想試著藉描景來說人情故事,原先計畫分成三篇寫作,最後一篇想講述幾個有趣的飲食故事,但由於對照片素材與人物訪談不甚滿意,因此就不放上來,僅以這篇做結,日後有機會去高雄再補足資料囉,對期待下篇的朋友還請包含我的龜毛。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