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行攝攝】高雄二三筆(下)



每座城市的背後都有座看不見、業已頹圮的城市,是鹽埕區最好的寫照,百年來屢屢盛衰迭異如今又迎來新生的曙光,裝置藝術的看板上寫著「還要再多少顆氣球,貨櫃才能飛起來?」反映著許多高雄人的殷切期待,按下快門時我腦海卻不斷比較這作品與電影《天外奇蹟UP》,劇中老人家將住了一生的房子綁上無數的氣球,飛尋年輕時與另一半的夢想之地,誰知抵達目的地後,不過是另一段探險的起點。

IMG_1778

所以渴望飛行是夢想的主題,該飛去哪裡則是攸關生存的課題,僅嚷著要飛就略顯短視且危險,仍停泊在港區的海上餐廳,那是上一個世代盲目發展卻重重摔下的觀光廢墟,前人之艦,後人應以為鑑。



IMG_1863_thumb[2]

參觀完港區倉庫改建的駁二藝術特區後,與友人跨坐在港邊,眼角瞄到遠方朦朧的八五大樓,陳舊的港區與繁華的市區形成有趣的對比,乍看市港合一的政策是為了豐富高雄市的內涵、增加觀光資源、社區營造等利益,觀光碼頭轉移了大環境衰退的事實 ─ 不僅高雄港埠,產業外移使台灣正逐漸失去其在跨國轉運的輸紐角色,風中依稀傳來一首貨櫃航線的輓歌。

IMG_1854


彷彿廣告商標的真愛、光榮、新光等觀光碼頭因電視劇痞子英雄而紅遍大街小巷,同行的友人隨口嘮叨:「很快就會有滑板族、溜冰玩家開始進攻這裡高低錯落的階梯與有坡度的扶手」,但我想這何嘗不能作為檢視港市合一政策合格與否的另類指標呢。

  IMG_1868

近年來被視為時尚流行的自行車文化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興起,沿著西臨港線自行車道漫步,車道上是一輛接一輛呼嘯而過的自行車,倒在地板的告示牌「當心自行車」好像對行人的我嘶吼:閃開,自行車要來了…

IMG_1864

有人期待城市改變,有人則對變動感到迷惘,無論是安居已久的故里,或被招喚而來的旅人,穿梭在新地貌除了心底不斷湧現的新鮮感,動輒迷途的經驗還是居多,短暫邂逅此地的異鄉客僅需低頭查看地圖,每日生活其中的人則不得不因應城市性格與樣貌的變化開始解構、尋覓、重構自我認同。

IMG_1296-2

年華似水刻劃在你我生命中,藝術家的筆觸試圖將這些記憶再現,一尊尊彩繪的高雄人公仔表述著各個世代的回憶。

 IMG_1835

若僅一味追思舊時光不免流於耽溺虛無,高雄人公仔近期開始結合好玩漢字節進行創作,意味著對自我進行更鮮明具體的想像,不僅增添觀光話題,彩繪的藝術表現多樣化之餘,也加深展覽發人省思的內涵。

IMG_1762-2

政策若只將藝術特區當作觀光的萬靈丹,藝術家們很難不被當成供遊客觀賞的珍禽,偏偏很多縣市政府依舊短視地炒作話題,跳脫不出懷舊風,自然只能原地踏步,反觀結合在地議題、集結藝術家們的能量進行主題式創作、以藝術的形式進行公共討論等,無疑是高雄市政府在駁二藝術特區下的幾步好棋。

IMG_1744

【行行攝攝】高雄二三筆(上)
P.S. 我很喜歡老殘遊記這個中國經典文學,這系列圖文故事也是想試著藉描景來說人情故事,原先計畫分成三篇寫作,最後一篇想講述幾個有趣的飲食故事,但由於對照片素材與人物訪談不甚滿意,因此就不放上來,僅以這篇做結,日後有機會去高雄再補足資料囉,對期待下篇的朋友還請包含我的龜毛。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