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Toast《吐司:敬!美味人生》餐桌見真情

tttt
英國人以廚藝差聞名於世,面對這種飲食文化衰竭的危機,他們的公共廣播集團BBC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在策略做出改變,明顯地有大量教授烹調的節目誕生,有沒有讓英國民眾變得會做菜一些不得而知,但卻湧現出一批所謂的電視名廚、明星主廚,像是Jamie Oliver、Rose Gray、Ruth Rogers…等人,意即當你細想英國有哪些名廚時,通常是指他們有著自己的烹飪節目,而不是開一間米奇林星級的餐廳。

同樣來自BBC血統的電視主廚 奈傑史萊特(Nigel Slater),在他2003年出版自傳『吐司:一個男孩的飢餓故事』並榮獲英國圖書出版的年度自傳大獎後,BBC找上他主持一個美食談話節目『A Taste of my Life』,節目裡找了許多知名的英國藝人、作家、演員等名人暢談其飲食經驗,讓他的名聲更扶搖直上,這回BBC更出資將這本自傳改編為電影《吐司:敬!美味人生》。寫到此,我左思右想,除了誇張搞笑的《食神》或經典的《飲食男女》,華語片似乎從未再拍過一部以廚師為基調、深刻探討美食意韻的電影?如果遺漏,還請客官告知。


Photos of Oscar Kennedy - Google Chrome_2011-06-26_16-13-58
嚴格說來,《吐司:敬!美味人生》雖是一部探究廚師美味經驗根源的電影,卻與《飲食男女》有些神似,或許該說:所有的美味經驗都會與生命不同階段的經驗產生共鳴,像是巧克力之於愛情、生日蛋糕之於成長的喜悅而年菜讓人想起親情,於是飲食的匱乏往往成為情感空缺的象徵,而一個厲害的導演就該會用角色的吃相,對觀眾傳達其個性。
7f10c665
《吐司:敬!美味人生》在這點上無疑地很到位,起初,小奈傑史萊特(Oscar Kennedy飾演)對美好食物的飢渴有些不對勁,即便母親的廚藝再差勁,你想想一個七、歲的孩子怎麼可能會計較餐桌上放的是巧達起司或高達起司,但接著看到父親在用餐時的嚴肅沉默與時不時的暴躁憤怒,才令人恍然大悟,小奈傑對美味的追求被巧妙地承接到他對父愛的渴望,小奈傑更因此初試啼聲做了人生第一道菜『義大利肉醬麵』,卻險些釀成一樁血案,戲劇的表達略為誇張,但從父母面對義大利麵不知如何入口、甚至恐慌到氣喘,可窺見上世紀60年代,英國人對食物有多麼保守。
Photos of Oscar Kennedy - Google Chrome_2011-06-26_16-14-30
除了歷數奈傑史萊特的家庭飲食記憶,《吐司:敬!美味人生》也是對英國60年代大眾飲食記憶的懷舊之旅。諸如在雜貨店與學校等喬段,當時多數英國人竟然對罐裝食品充滿信賴,而對未標示產地的新鮮食品恐懼,現在來看很不可思議,但當年二戰後,原先大量供給罐裝食品給軍隊的食品公司,因戰爭結束面臨訂單銳減,不得不將戰場瞄準一般家庭,於是鋪天蓋地在鼓吹罐裝食品不但衛生且對人體健康多有幫助,而非罐裝的新鮮食品則有眾多潛在危害。同樣,片中也揶揄知名的「牛奶法案(Milk Act)」,同樣源於酪農業者為消化產量,因此鼓吹國民健康機關通過每日發放廉價牛奶給中小學生,根據網上許多當年喝過的英國人說,其口味實在糟糕的無可恭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討厭喝牛奶的小奈傑差點用免費牛奶與同學玩起”性交易”。
toast-4
電影的高潮從母親(Victoria Hamilton飾演)過世後開始,爺兒倆的悲痛蔓延整個家中,餐桌上比過去更難吃好多倍的食物就是最好的背書,直到瓊安(Helena Bonham Carter海倫娜波漢卡特 飾演)這位不知該稱為天使還惡魔的清潔工出現,來自低下階層的她虛榮、粗俗又招搖,但卻擁有高尚品味的好廚藝,很快地奈傑父親的胃與心都被征服了,胃口滿足但心有不甘的小奈傑唯有在餐桌上擊敗瓊安,才能贏回父親的心,在此一轉,食物又多了好幾層涵義,它是贏得父愛的工具、趕走後母的武器也是悼念亡母的途徑。
Photos of Freddie Highmore - Google Chrome_2011-06-26_16-15-14
隨著年紀漸長,青年時期的奈傑(佛萊迪海默爾 Freddie Highmore飾演)除了越來越帥,廚藝也日益精進,但後母瓊安的廚藝就像一道跨不過的防線,面對奈傑步步進逼,她輕鬆地端出一道大殺器『檸檬酥皮派』,就讓奈傑目瞪口呆,當然,主人翁也是越措越勇,演出一場偷料理秘方的諜報戰。諷刺的是,倆人用料理隔空交火,犧牲的卻是夾在兩人中間的父親那日益臃腫的身軀。
a6262f5d
小男孩鬥惡繼母的戲碼結局如何,就請讀者進戲院自待分曉。但這部片除了聯繫食物與親情,也隱晦地將探索味蕾與性啟蒙連結!算是蠻吸睛的嘗試,如將黏膩多汁的豬肉餡餅與花匠健朗壯碩的身軀意象合一,清爽鮮甜的義式沙拉則是出自率性英俊的餐廳老闆之子,兩人都與奈傑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
Toast-helena_1785473c
都說牌桌見人品,在我看餐桌更見真情,《吐司:敬!美味人生》在螢幕秀美味的同時,將人情世故演繹的淋漓盡致,沒讓整部電影淪為美食炫技,當然,原先的自傳功不可沒,女導演SJ克拉克森(S. J. Clarkson)也調度得宜,許多內心戲的喬段直接以60年代知名歌手 達斯汀史普林菲爾德(Dusty Springfield)的歌曲呼應,將整部電影的氛圍打造的極動人且有感染力,但缺點也在此,總計這部電影選用達斯汀史普林菲爾德的曲目共有七首,分別是Wishing & Hoping、If You Go Away、I'll Try Anything To Get You、The Look Of Love、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Little By Little以及木匠兄妹作的Yesterday When I Was Young,放太多段且好幾段音樂過長,使得劇末內心戲的張力都不如劇初,儘管如此,《吐司:敬!美味人生》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Joyce真誠推薦,何況有海倫娜波漢卡特耶!!

歡迎加入粉絲專頁或 Google+上與我討論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