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Toast《吐司:敬!美味人生》餐桌見真情

tttt
英國人以廚藝差聞名於世,面對這種飲食文化衰竭的危機,他們的公共廣播集團BBC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在策略做出改變,明顯地有大量教授烹調的節目誕生,有沒有讓英國民眾變得會做菜一些不得而知,但卻湧現出一批所謂的電視名廚、明星主廚,像是Jamie Oliver、Rose Gray、Ruth Rogers…等人,意即當你細想英國有哪些名廚時,通常是指他們有著自己的烹飪節目,而不是開一間米奇林星級的餐廳。

同樣來自BBC血統的電視主廚 奈傑史萊特(Nigel Slater),在他2003年出版自傳『吐司:一個男孩的飢餓故事』並榮獲英國圖書出版的年度自傳大獎後,BBC找上他主持一個美食談話節目『A Taste of my Life』,節目裡找了許多知名的英國藝人、作家、演員等名人暢談其飲食經驗,讓他的名聲更扶搖直上,這回BBC更出資將這本自傳改編為電影《吐司:敬!美味人生》。寫到此,我左思右想,除了誇張搞笑的《食神》或經典的《飲食男女》,華語片似乎從未再拍過一部以廚師為基調、深刻探討美食意韻的電影?如果遺漏,還請客官告知。


Photos of Oscar Kennedy - Google Chrome_2011-06-26_16-13-58
嚴格說來,《吐司:敬!美味人生》雖是一部探究廚師美味經驗根源的電影,卻與《飲食男女》有些神似,或許該說:所有的美味經驗都會與生命不同階段的經驗產生共鳴,像是巧克力之於愛情、生日蛋糕之於成長的喜悅而年菜讓人想起親情,於是飲食的匱乏往往成為情感空缺的象徵,而一個厲害的導演就該會用角色的吃相,對觀眾傳達其個性。
7f10c665
《吐司:敬!美味人生》在這點上無疑地很到位,起初,小奈傑史萊特(Oscar Kennedy飾演)對美好食物的飢渴有些不對勁,即便母親的廚藝再差勁,你想想一個七、歲的孩子怎麼可能會計較餐桌上放的是巧達起司或高達起司,但接著看到父親在用餐時的嚴肅沉默與時不時的暴躁憤怒,才令人恍然大悟,小奈傑對美味的追求被巧妙地承接到他對父愛的渴望,小奈傑更因此初試啼聲做了人生第一道菜『義大利肉醬麵』,卻險些釀成一樁血案,戲劇的表達略為誇張,但從父母面對義大利麵不知如何入口、甚至恐慌到氣喘,可窺見上世紀60年代,英國人對食物有多麼保守。
Photos of Oscar Kennedy - Google Chrome_2011-06-26_16-14-30
除了歷數奈傑史萊特的家庭飲食記憶,《吐司:敬!美味人生》也是對英國60年代大眾飲食記憶的懷舊之旅。諸如在雜貨店與學校等喬段,當時多數英國人竟然對罐裝食品充滿信賴,而對未標示產地的新鮮食品恐懼,現在來看很不可思議,但當年二戰後,原先大量供給罐裝食品給軍隊的食品公司,因戰爭結束面臨訂單銳減,不得不將戰場瞄準一般家庭,於是鋪天蓋地在鼓吹罐裝食品不但衛生且對人體健康多有幫助,而非罐裝的新鮮食品則有眾多潛在危害。同樣,片中也揶揄知名的「牛奶法案(Milk Act)」,同樣源於酪農業者為消化產量,因此鼓吹國民健康機關通過每日發放廉價牛奶給中小學生,根據網上許多當年喝過的英國人說,其口味實在糟糕的無可恭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討厭喝牛奶的小奈傑差點用免費牛奶與同學玩起”性交易”。
toast-4
電影的高潮從母親(Victoria Hamilton飾演)過世後開始,爺兒倆的悲痛蔓延整個家中,餐桌上比過去更難吃好多倍的食物就是最好的背書,直到瓊安(Helena Bonham Carter海倫娜波漢卡特 飾演)這位不知該稱為天使還惡魔的清潔工出現,來自低下階層的她虛榮、粗俗又招搖,但卻擁有高尚品味的好廚藝,很快地奈傑父親的胃與心都被征服了,胃口滿足但心有不甘的小奈傑唯有在餐桌上擊敗瓊安,才能贏回父親的心,在此一轉,食物又多了好幾層涵義,它是贏得父愛的工具、趕走後母的武器也是悼念亡母的途徑。
Photos of Freddie Highmore - Google Chrome_2011-06-26_16-15-14
隨著年紀漸長,青年時期的奈傑(佛萊迪海默爾 Freddie Highmore飾演)除了越來越帥,廚藝也日益精進,但後母瓊安的廚藝就像一道跨不過的防線,面對奈傑步步進逼,她輕鬆地端出一道大殺器『檸檬酥皮派』,就讓奈傑目瞪口呆,當然,主人翁也是越措越勇,演出一場偷料理秘方的諜報戰。諷刺的是,倆人用料理隔空交火,犧牲的卻是夾在兩人中間的父親那日益臃腫的身軀。
a6262f5d
小男孩鬥惡繼母的戲碼結局如何,就請讀者進戲院自待分曉。但這部片除了聯繫食物與親情,也隱晦地將探索味蕾與性啟蒙連結!算是蠻吸睛的嘗試,如將黏膩多汁的豬肉餡餅與花匠健朗壯碩的身軀意象合一,清爽鮮甜的義式沙拉則是出自率性英俊的餐廳老闆之子,兩人都與奈傑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
Toast-helena_1785473c
都說牌桌見人品,在我看餐桌更見真情,《吐司:敬!美味人生》在螢幕秀美味的同時,將人情世故演繹的淋漓盡致,沒讓整部電影淪為美食炫技,當然,原先的自傳功不可沒,女導演SJ克拉克森(S. J. Clarkson)也調度得宜,許多內心戲的喬段直接以60年代知名歌手 達斯汀史普林菲爾德(Dusty Springfield)的歌曲呼應,將整部電影的氛圍打造的極動人且有感染力,但缺點也在此,總計這部電影選用達斯汀史普林菲爾德的曲目共有七首,分別是Wishing & Hoping、If You Go Away、I'll Try Anything To Get You、The Look Of Love、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Little By Little以及木匠兄妹作的Yesterday When I Was Young,放太多段且好幾段音樂過長,使得劇末內心戲的張力都不如劇初,儘管如此,《吐司:敬!美味人生》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Joyce真誠推薦,何況有海倫娜波漢卡特耶!!

歡迎加入粉絲專頁或 Google+上與我討論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險路勿近》迷人的惡之華

坦白說,柯恩兄弟 (Joel Coen)的電影向來不是我的tone,然而這部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倒讓Joyce耳目一新,不但具有商業片必備的元素─緊繃的氣氛加上刺激的動作場面,也能有藝術片的哲學內涵,實在是他們近年來最佳的作品,Joyce強烈推薦還沒看的網友一定要看。 Joyce不多說劇情,以下是個人觀影後的一些心得,與各位交流。 隨手可得的暴行 象徵主義 ( symbolism )( Wiki )認為「形式本身不是目的,思想觀念是目的」。Joyce則認為電影【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 暴力只是行兇的形式,而駭人又迷人的卻是那深徹入骨的邪惡 」。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成功地形塑Chigurh這位冷血殺手,從頭看到尾,幾乎把能殺的都殺了,甚至委託人也難逃一死,如此讓人直冒冷汗的角色恐怕只有【沉默的羔羊】裡的漢尼拔博士堪比。 假若對漢尼拔而言,殺人猶如一場神聖的宗教獻祭,他則是手持利刃祭司,在揮下屠刀時得到彷彿為神之化身的興奮,破壞與創造同樣來帶來如神般的成就感,但破壞更省時間。 然而Joyce認為柯恩兄弟 (Joel Coen)在處理暴力本質比「沉默的羔羊」更高竿。 片中飾演老警長的Tommy Lee Jones說了一則故事,大意如下: 過去殺牛得用大鎚敲暈牛,五花大綁後再切斷其喉嚨,某人因為在沙牛時,牛醒來並發狂掙扎,而受傷。今日殺牛的方法不一樣了,只要用空氣槍將石塊射入牛隻頭部再吸出來,畜生永遠不知道被什麼射中... 過去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獵物是沒有反擊能力,獵物低聲的啜泣也激起獵人興奮的歡快,但在【險路勿近】中,獵人與獵物的角色不斷倒置,即便是專業的殺手Chigurh也險些栽在Josh Brolin飾演的越戰老兵手裡,意味著在我們這槍枝氾濫的時代,任何人都能輕易擁有槍彈,暴力不再是邪惡的專屬品,不起眼的學童也可能手提步槍到校掃射... 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著墨的是儀式般的生死交替,看著漢尼拔聽著古典樂品紅酒食人肝,【險路勿近】中殺手Chigurh拿的武器竟是外觀平凡的空氣槍,而非手槍,然而在見到空氣槍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