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偷情大丈夫》慾火焚身的媒體

les-infideles

Joyce很不喜歡台灣片商不嚴謹的宣傳文案,因此先寫在前,《偷情大丈夫》是一部7P拍攝的電影,《大藝術家》的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只是導演群之一,新科奧斯卡影帝尚杜賈丹(Jean Dujardin)不僅參與演出,甚至還擔綱導演之一!

多位導演共同拍攝,因此整部片是採用主題段落的拍法,分段卻不零散,包括卡到陰、蘿莉塔、爸爸我也要盪鞦韆、狗急跳牆、死都不能說…等九段,好笑的是劇中每一段落裡偷情的男人最終都學到某些啼笑皆非的教訓,像是用過的套套要確實處理、車庫偷情要記得反鎖、無論伴侶如何保證也絕不能吐露偷情的事實之類,正在偷吃的你可以從《偷情大丈夫》學到擦嘴的撇步,當然守貞的你也可以從《偷情大丈夫》學會如何反制另一半偷吃的奧步!

Les infidèles5

去年有部很棒的電影《性愛成癮的男人》細膩地呈現了性愛成癮的絕望內涵,被難以滿足的情慾所折磨的靈魂仍舊不得不絕望地追尋肉體歡愉,《偷情大丈夫》其中一段「性愛成癮的男人“們”」則展現偷情男性的各種吃相,不論是專吃幼苗或老少不拘,不論是狼吞虎嚥或斯文調情,吃相不同但目的都是想上床,導演把男性們談到性時色咪咪的嘴臉拍的既欠扁又好笑,而女性心理治療師的無能為力何嘗不是反映女性對另一半管不住褲襠的無奈呢。

lesinfideles

似乎喜劇都有個通病,《偷情大丈夫》裡每個男性角色描寫都很“細”緻又“突出”,卻沒細細挖掘女性角色的“深度”。唯一另我讚嘆的是「死都不能說」一段裡飾演妻子麗莎的法國演員Alexandra Lamy,她細膩到位地詮釋了妻子如何深信自己婚姻的圓滿,接著逐漸起疑卻又裝作若無其事地逼問丈夫是否出軌過,確認丈夫出軌過後的歇斯底里,一邊責問丈夫又一邊恐懼該如何維持婚姻,咳 不能再寫了,再寫會劇透,總之Alexandra Lamy的風韻徹底征服了我!!

afiche_prohibido (85375a18f0e2436f9d20377e70ef5c56)

《偷情大丈夫》試圖在電影後半段偷渡婚姻的忠貞思辨,如為什麼男人出軌是風流,女人出軌就是蕩婦?妻子也會偷情?拈花惹草的男性具有隱性同志傾向?不過Joyce覺得《偷情大丈夫》這點很虛偽多餘,一部傾向異性戀男性角色的性喜劇就別唱高調,學學《醉後大丈夫》爽快乾脆點,握住OO直搗XX,另一部女性主題的法國電影《潘妮洛普別哭》也忍不住吐槽,其劇組甚至刻意仿造了《偷情大丈夫》備受抨擊的電影海報。

《偷情大丈夫》值不值得看呢?Joyce誠實地說:值回票價。假如有去或打算去看的讀者們,一定不要錯過這部片處理的很棒的一個小細節,也就是我本文的標題「慾火焚身的媒體」

(靠 你前戲寫這麼認真這麼長還沒進入正文啊!?)。

沒錯,上面文字都是前戲,別擔心,我很快就寫完(喘氣)。

Les infidèles4

法國導演有個通性,他們非常熟悉如何混搭、對比、類比新舊媒體的異同及改變,《偷情大丈夫》裡大量運用這種技巧,如其中一段,妻子運用筆電視訊、手機即時訊息等方式與外地出差的丈夫溝通,丈夫一邊跟妻子視訊,一邊上一夜情網站,並趁空檔打電話叫小姐,卻總是進入無人應答的電話答錄機,時而還有同事們用房內電話相約開趴…新舊媒體傳遞著人們發情的溫度,新舊媒體又跟著人們慾火焚身!《偷情大丈夫》也刻意用此製造笑料,如在浴室偷打飛機的丈夫因手機即時通的音效而軟掉,又不論新科技還是舊媒體似乎處理資訊時都能即時確實,但要談性說愛似乎比不上一瓶香檳加上甜言蜜語來的有效呢!


194BD3384FBA363F2A001A寫到這裡,請容我暫離,因為我的筆電呻吟著要看瀧澤蘿拉了 …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