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評:I am Legend《我是傳奇》

664811853 
原先像這類喪屍、吸血鬼、變種人的商業電影我是絕不去電影院看,通常等DVD出或是邪惡流出版再看,但《我是傳奇》有兩個誘因讓我跑去看,第一是導演Francis Lawrence,我非常喜愛他先前拍的康斯坦汀《Constantine》,其次則是本片改編自李察 麥特森(Richard Matheson)的原著!!!

 5
喜歡驚悚科幻小說的人(≠宅男)一定聽過李察 麥特森(Richard Matheson),他的作品中對人性在異化環境中掙扎描寫獨數一格,但很神奇的是我第一次認識他是因為筆者還是純情高中生時,看的一部科幻愛情電影-《似曾相識》 Somewhere in Time (1980),這是改編自他的原作"Bid Time Return",坦白說這片的元素是科幻題材的老梗─ 時空旅行,但在李察 麥特森編劇後,卻轉而成為經典。此後有段時間便瘋狂的閱讀他的著作,前幾年有一部《美夢成真》What Dreams May Come翻拍自他的小說,但去電影院看到差點吐血,讓我日後對電影改編李察 麥特森的小說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好了 回到正題,《我是傳奇》闡述的是一個壯烈成仁的傳奇,當然人不死怎麼當英雄,怎麼號稱傳奇!所以電影最後Will Smith掛了,但謠言是說會有續集…至於好不好看則見仁見智,起碼IMDB上老美們給了7.8的超高分,但我歸納一下本片有兩個觀看重點:

  1. 開場獵野獸的飛車追逐場面以及充斥全片的紐約荒敗街景,讓人真的很懷疑是特效,光這個就值得了;此外變種人的造型則了無新意,鏡頭很少也並未讓人印象深刻,以商業驚悚片的出血量來算,這片流的血太少。
    ap_20071215110859300
  2. 導演不斷鋪陳主角Robert Neville在極度孤寂與恐懼下的心理狀態,並穿插倒敘的鏡頭說明前因,但全片充斥呢喃自語的獨角戲與內心戲,由演技外放的Will Smith演起來似乎過於吃力欠缺張力,觀眾很用心看還不見得能感受到那種悲悽,相反地 配角狗Samantha則相當搶戲。

iamlegend12  iamlegend5

 

 

 

 

對我來說《我是傳奇》比我預期的精采,但還不到必看的經典,Will Smith還是賣肌肉耍熱血比較吸引觀眾,最後的死應該是要悲壯,但卻是來的突然,莽夫般匆促自爆,而最終跟Anna坦言相信神的指引也太牽強,莫非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深深覺得關於「神性」、「人性」、「獸性」真的可以有更多著墨會更好建議看完電影的人在去看原著小說會更能明白導演想表達的意念。

簡單的說:
想看大滅絕後更豐富的人性刻劃,請去看《28 days later》。
想看變種人或喪屍血流成河,請去看《惡靈古堡系列》。
想看 狗是傳奇,請看《再見了,可魯》。
延伸閱讀:
跨界編劇與作家的傳奇人物—理察‧麥特森與《我是傳奇》(I Am Legend)

HEMiDEMi 的標籤:,,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