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chickipedia─讓男性手停不住的尤物百科

 

 

 

chickipedia
一早在Mr.6部落格看到這篇「劈腿偷情、隆胸比賽、三圍百科,3個挑戰社會尺度的合法網站」,文中提到的chickipedia讓Joyce好奇地連進去,發覺就像瀏覽Diggirl一樣,手完全停不下來,什麼?你問哪支手?咳 Joyce這麼正派的人當然是指握著滑鼠狂移猛點的那支手。

 

chickipedia2

(右圖中超正的Scarlett Johansson就是把我吸引過去的原因)

 

 

 

 



 

如Mr.6所言ChickPedia是個會讓女性主義者抓狂的網站,除了內容忠實再現演藝圈物化女性的特點,連網站名稱的Chick也對女性漫不敬(字源來自雞chicken,用法頗類似中文:這妞很騷!)。

 

 

chickipedia3

當你點入Scarlett Johansson資料後,會見到如右的三圍示意圖,並可以點選下方的“Similar Chicks”,挑選身材接近的尤物,不知為何Joyce腦海中浮現去買菜時論斤秤兩的畫面....

 

 

 

 

 

 

 

 

chickipedia4

如右圖,我們甚至可在該頁中看到Scarlett Johansson曾跟哪些合賣尤物合作過,Joyce赫然看到Natalie Portman,這是促銷商品組合嗎?我卻默默點開Natalie Portman的連結(汗)

 

 

 

 

 

 

 

chickipedia5

當然啦,除了Scarlett Johansson合作過的女星外,也有合作過的男星列表(上圖),Woody Allen大概是指他們合作的“遇見塔羅牌情人”這部電影,但Joyce試著打開幾位男明星的連結,即使是大咖的Hugh Jackman也都如同停屍間的John dude(無名氏)無人認領,天啊 我愛死ChickPedia這個設計!

P.S. Diggril要不要加入禁止女生自拍圖中有男性的肢體出現!

 

 

chickipedia6

身為粉絲怎麼可以膚淺地只看明星外表,於是在上圖這個區塊會列出Scarlett Johansson演出的作品,尬的 Joyce就是從Lost in Translation就迷上她的演技。

 

 

chickipedia7

只有詳盡的明星資料尚且打動不了我,在資料頁上方點選Photo,會出現許多使用者上傳的Scarlett Johansson露溝玉照,假如你有註冊會員,也能上傳你珍藏的圖片,Joyce得嚴肅地說:國外網友上傳的照片真的都很撩人!

除了照片外,還能上傳影片。

 

 

chickipedia1

ChickPedia最讓我欣賞的是極方便的搜尋,(如上圖)Joyce試著搜尋Maggie Q,隨著打入字母就開始浮現符合名稱的藝人,對我這種記不齊老外名字的遜咖實在是個人性化的設計。

 

 

chickipedia8 此外ChickPedia並提供尤物分類,Category中有個Politics引起Joyce注意,原來這區是政治界的尤物,有的是女政治家、第一夫人、第一千金,Hillary Clinton的三圍資料從哪來的(冷汗)?另外不知道哪個混蛋放上老太太Queen Elizabeth II的資料,是為了讓網友退火用的嗎!

有沒有網友想開馬家二千金的條目^___^

 

結語:

chickipedia 整體而言,ChickPedia帶給我的使用者經驗頗不錯,並整合了許多網站的資料,在我寫影評必須查藝人資料時會很方便(假正經)。

ChickPedia並推出兩則超爆笑的宣傳影片,說明他們與Wikipedia的不同

最後想談談Mr.6該文所寫:

這一批人與其去「立法」,去「控訴」,醜惡依然都在,不如想辦法同樣的利用網路,主動的去消弭這些人性最醜陋的一面。人類五千年歷史,最後不是平均值愈來愈大的胸部,而是愈來愈有智慧的大腦,網路是屬於照片,亦是屬於大腦的。

 

多年以前Joyce也曾寫到:

網路發展如同一部美國拓荒史,我們的確拋棄了某些舊文明,卻也建立著美國夢的新文明,乍看是回歸缺乏典章制度的野蠻社會,樂觀的人看到改革積習的契機,悲觀的人只是縱容著醜惡的蔓延,女性被物化的歷史相當悠久,但Joyce以為網路平權的特性或許可帶動女性主動生產內容,破除由父系霸權打造單調的女性形象,網路的發展絕不僅是現實的延伸!

 

以此做結,希望本篇內某些玩笑話不致引起女網友的憤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