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牌製片家》─ 有料的鄉民自拍

 

 

Joyce相當喜愛《王牌製片家》這種小題大作的電影,尤其是選擇了雅俗共賞的喜劇形式來發揮,它的內容不外乎為了搏君一笑,卻有意無意地喚起你我日常生活中遺忘已久或習以為常的諸多價值,也注定它不會是可拋棄式商業產品,嚴肅如我的觀眾或者會試著解讀影片中的批判性與藝術性,然而開懷地欣賞其中倒錯而獨特之幽默亦無妨。

 

完全不像驚聲尖笑那類惡質胡搞的電影,事實上,《王牌製片家》的主軸是「危機處理」,因此劇情大致按照「危機─>挑戰─>重生」三階段鋪述,翻拍電影等搞笑情節為解決危機的手段,Joyce大致以這三個過程作介紹(有雷)。

 

I.危機/衰敗:

故事發生於紐澤西州Passaic鎮上一家名為BeKindRewind的錄影帶出租店,在DVD影碟如此普及的時代,可想而知,這家店的生意是門可羅雀;而破敗陳舊的房舍也面臨著拆除重建的命運。老闆Fletcher是爵士樂歌手Fats waller的迷,適逢Fat逝世六十週年迷友會,老闆遠行並將錄影帶店交付夥計Mike(摩斯戴夫飾演)打理,誰知Mike的好友Jerry(傑克布萊克飾演)竟因高壓電被磁化,歪打正著地將整間店的錄影帶消磁了,原先經營困難的小店頓時更岌岌可危。

 

Be Kind Rewind movie blacktale

談到Fats Waller,爵士樂迷一定相當熟悉這位Swing Jazz的鋼琴大師,然  而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尚不如路易斯‧阿姆斯有名,《王牌製片家》選這位樂手作為電影主題的用意自然不言而喻,除了對舊事物、舊時代的緬懷,也藉著年輕孩童的笑鬧,反襯出年輕一代眼中對過時事物的輕蔑。

 

在冷清的60週年歌友會上,導演Michel Gondry更進一步的諷刺,只有零星幾位老者出席襯托出逝去的蕭寂,當鏡頭拉近至肅穆的集會時,卻赫然發現幾位老人們正聊著賺錢的門路,背景播放著Fats Waller歡欣的歌聲彷彿只是物質文明的伴奏、只是首哀悼精神文明的輓歌。

 

 

II.挑戰/創新:

為了應付上門的顧客們,Mike與Jerry突發奇想地決定自行翻拍電影,兩人身兼導演與演員,初試啼聲的作品竟頗受好評,他們只得硬著頭皮繼續翻拍其他影片,起初為了補救局面的謊言竟越滾越大,到後來即使顧客們知道所租的影片並非原作,即使租金由一美元漲至二十美元,卻深深被Mike與Jerry天馬行空的點子與引人發噱的拙劣(自然?)演出所吸引,原先乏人問津的錄影帶店又因此大排長龍。

 

偽作比原作更迷人的觀點,部Be Kind Rewind movie blacktale份源自於後現代文化分析者所謂「消 解意義的愉悅」,這種「去熟悉」的狀態或許除了造成佛洛依德口中被壓抑的恐懼的重返之外,這些被重製(sweding)的電影使閱聽人在這種既熟悉且陌生的觀影過程中,體驗到一種獨特雞尾酒式的新鮮感,與反叛主流文化壓抑的快感。

 

Be Kind Rewind movie blacktale

例如,Joyce深深覺得 《尖峰時刻》(Rush Hour)是部爛片,而《王牌製片家》中,Mike與Jerry對《尖峰時刻》等諸多電影的翻拍僑段,讓我產生破壞的宣洩感並從中獲得愉悅;而那些原先我喜愛的電影(如2001太空漫遊、Ghostbusters)在翻拍後,扭轉了我既定的印象,並在心中滋生某種畸形、發寒的惡趣。

 

此外相較於好萊塢所拍攝的高畫質影音作品,以畫質粗操的錄影帶方式重製仍能大受歡迎,更無疑挾帶幾分對主流的挑戰與破壞性。

 

 

III.重生/成功:

正當眾主角以為可因此順利籌足改建費用時,FBI接到八大影業的投訴而出現,當眾銷毀了店內所有重製片,看著壓路機來來回回的輾過主角們的心血,不禁令人鼻酸。

幾乎所有人都放棄時,Jerry召集眾多影迷們決定拍自己的電影,來募捐重建基金,而主題就是爵士樂歌手Fat Waller如何由Passaic鎮發跡的紀錄片,當然這是子虛烏有的謠言,然而在鎮民繪聲繪影的描述及電影辛苦的拍攝過程,他們拍出屬於自己的電影...

 

 

Be Kind Rewind movie blacktale

最後錄影帶店是否逃過被拆除的命運?導演未說明,然而Joyce在  《王牌製片家》的結局,見到諸如舊時代的人情味、合作精神...等價值觀的重生;或在鎮民合力完成Fat Waller紀錄片的同時,彷彿將歷史倒帶,帶著我們重溫電影剛發明時的草根性與創造力,甚至隨著鎮民娓娓道來Fat's Waller軼事的過程中,鎮民們不只是在拍電影,而是口述、建立passaic鎮的歷史,人際距離與人地距離因而拉近

 

Be Kind Rewind movie blacktale

這或許不符合商業利益的成功,卻有著深刻的文化意涵,讓我不禁 聯想到台灣近年來的紀錄片風潮,或許也如本片中的鎮民們都同樣是種對原鄉的追尋吧。

 

當然這部 拍電影的電影(FilmOnFilm)還觸及幾項當代的議題,如所有權、大眾文化產品、在地化、新科技的衝擊...等爭議,由此可見導演Michel Gondry的企圖心頗大,然而受限於題材跟腳本,沒有更深刻的著墨,僅是屢觸即離的幽默諷刺,但就一部娛樂喜劇而言已是誠然可貴了。

 

《王牌製片家》並非無懈可擊,最成功之處也是其最大缺憾,重製了許多過去電影,饒富趣味的同時也考驗著觀眾對其引用電影的熟悉度,至於引用了哪些電影僑段,可參閱火行者的「《王牌製片家》非常有創意的超低科技舊片新拍」。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