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牌製片家》─ 有料的鄉民自拍

 

 

Joyce相當喜愛《王牌製片家》這種小題大作的電影,尤其是選擇了雅俗共賞的喜劇形式來發揮,它的內容不外乎為了搏君一笑,卻有意無意地喚起你我日常生活中遺忘已久或習以為常的諸多價值,也注定它不會是可拋棄式商業產品,嚴肅如我的觀眾或者會試著解讀影片中的批判性與藝術性,然而開懷地欣賞其中倒錯而獨特之幽默亦無妨。

 

完全不像驚聲尖笑那類惡質胡搞的電影,事實上,《王牌製片家》的主軸是「危機處理」,因此劇情大致按照「危機─>挑戰─>重生」三階段鋪述,翻拍電影等搞笑情節為解決危機的手段,Joyce大致以這三個過程作介紹(有雷)。

 

I.危機/衰敗:

故事發生於紐澤西州Passaic鎮上一家名為BeKindRewind的錄影帶出租店,在DVD影碟如此普及的時代,可想而知,這家店的生意是門可羅雀;而破敗陳舊的房舍也面臨著拆除重建的命運。老闆Fletcher是爵士樂歌手Fats waller的迷,適逢Fat逝世六十週年迷友會,老闆遠行並將錄影帶店交付夥計Mike(摩斯戴夫飾演)打理,誰知Mike的好友Jerry(傑克布萊克飾演)竟因高壓電被磁化,歪打正著地將整間店的錄影帶消磁了,原先經營困難的小店頓時更岌岌可危。

 

Be Kind Rewind movie blacktale

談到Fats Waller,爵士樂迷一定相當熟悉這位Swing Jazz的鋼琴大師,然  而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尚不如路易斯‧阿姆斯有名,《王牌製片家》選這位樂手作為電影主題的用意自然不言而喻,除了對舊事物、舊時代的緬懷,也藉著年輕孩童的笑鬧,反襯出年輕一代眼中對過時事物的輕蔑。

 

在冷清的60週年歌友會上,導演Michel Gondry更進一步的諷刺,只有零星幾位老者出席襯托出逝去的蕭寂,當鏡頭拉近至肅穆的集會時,卻赫然發現幾位老人們正聊著賺錢的門路,背景播放著Fats Waller歡欣的歌聲彷彿只是物質文明的伴奏、只是首哀悼精神文明的輓歌。

 

 

II.挑戰/創新:

為了應付上門的顧客們,Mike與Jerry突發奇想地決定自行翻拍電影,兩人身兼導演與演員,初試啼聲的作品竟頗受好評,他們只得硬著頭皮繼續翻拍其他影片,起初為了補救局面的謊言竟越滾越大,到後來即使顧客們知道所租的影片並非原作,即使租金由一美元漲至二十美元,卻深深被Mike與Jerry天馬行空的點子與引人發噱的拙劣(自然?)演出所吸引,原先乏人問津的錄影帶店又因此大排長龍。

 

偽作比原作更迷人的觀點,部Be Kind Rewind movie blacktale份源自於後現代文化分析者所謂「消 解意義的愉悅」,這種「去熟悉」的狀態或許除了造成佛洛依德口中被壓抑的恐懼的重返之外,這些被重製(sweding)的電影使閱聽人在這種既熟悉且陌生的觀影過程中,體驗到一種獨特雞尾酒式的新鮮感,與反叛主流文化壓抑的快感。

 

Be Kind Rewind movie blacktale

例如,Joyce深深覺得 《尖峰時刻》(Rush Hour)是部爛片,而《王牌製片家》中,Mike與Jerry對《尖峰時刻》等諸多電影的翻拍僑段,讓我產生破壞的宣洩感並從中獲得愉悅;而那些原先我喜愛的電影(如2001太空漫遊、Ghostbusters)在翻拍後,扭轉了我既定的印象,並在心中滋生某種畸形、發寒的惡趣。

 

此外相較於好萊塢所拍攝的高畫質影音作品,以畫質粗操的錄影帶方式重製仍能大受歡迎,更無疑挾帶幾分對主流的挑戰與破壞性。

 

 

III.重生/成功:

正當眾主角以為可因此順利籌足改建費用時,FBI接到八大影業的投訴而出現,當眾銷毀了店內所有重製片,看著壓路機來來回回的輾過主角們的心血,不禁令人鼻酸。

幾乎所有人都放棄時,Jerry召集眾多影迷們決定拍自己的電影,來募捐重建基金,而主題就是爵士樂歌手Fat Waller如何由Passaic鎮發跡的紀錄片,當然這是子虛烏有的謠言,然而在鎮民繪聲繪影的描述及電影辛苦的拍攝過程,他們拍出屬於自己的電影...

 

 

Be Kind Rewind movie blacktale

最後錄影帶店是否逃過被拆除的命運?導演未說明,然而Joyce在  《王牌製片家》的結局,見到諸如舊時代的人情味、合作精神...等價值觀的重生;或在鎮民合力完成Fat Waller紀錄片的同時,彷彿將歷史倒帶,帶著我們重溫電影剛發明時的草根性與創造力,甚至隨著鎮民娓娓道來Fat's Waller軼事的過程中,鎮民們不只是在拍電影,而是口述、建立passaic鎮的歷史,人際距離與人地距離因而拉近

 

Be Kind Rewind movie blacktale

這或許不符合商業利益的成功,卻有著深刻的文化意涵,讓我不禁 聯想到台灣近年來的紀錄片風潮,或許也如本片中的鎮民們都同樣是種對原鄉的追尋吧。

 

當然這部 拍電影的電影(FilmOnFilm)還觸及幾項當代的議題,如所有權、大眾文化產品、在地化、新科技的衝擊...等爭議,由此可見導演Michel Gondry的企圖心頗大,然而受限於題材跟腳本,沒有更深刻的著墨,僅是屢觸即離的幽默諷刺,但就一部娛樂喜劇而言已是誠然可貴了。

 

《王牌製片家》並非無懈可擊,最成功之處也是其最大缺憾,重製了許多過去電影,饒富趣味的同時也考驗著觀眾對其引用電影的熟悉度,至於引用了哪些電影僑段,可參閱火行者的「《王牌製片家》非常有創意的超低科技舊片新拍」。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