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分享]當iphone遇上錄音設備

 

許多iphone使用者常抱怨錄音品質不佳,專業錄音工作者也不會選擇以iphone作為收音設備,撇開錄音軟體不談,收音效果要好最重要的就是麥克風!價格從萬把塊到幾百塊都有,然而,很可惜的是iphone 3G使用的耳機插孔雖然是3.5mm端子,但一般通用的是兩個絕緣環,它用的卻是三個(如下圖),因此一般麥克風插入iphone會被感應為喇叭或耳機,無法錄音,這是由於iphone的耳機上附有隱藏麥克風,在iphone 2G時代用這種方式可排除非官方授權的週邊,如今這卻成為使用者購買週邊的困擾,具體的結構請看這篇「Apple iPod jack Connector Pinout

mic

 

有廠商因此推出iphone專用的麥克風,如俗稱的圖釘或膠囊,但用過得都知道效果的提昇極有限,目前市面上僅有販售耳麥轉接頭,Joyce測試過將麥克風插上兩款耳機轉接頭都無法錄音。某些廠牌的腳座Dock支援麥克風輸入,但…沒有人會帶著腳座四處走。

smi

有些人會質疑為何不用錄音筆就好,要知道「科技始終來自於惰性」,能用手機錄不是比多帶一隻錄音筆方便嗎?此外,錄音筆還需存到電腦,但用iphone錄完我就能直接上傳到AudioBoo之類的播客網站或自己的部落格,iphone加上高品質麥克風意味著清晰的Podcast。可惡!難道我只得放棄將Iphone當作抓猴的偵信設備神聖的採訪工具的理想嗎?當然不!

要將iphone改造成適用於任何輸入裝置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利用USB連接孔(Dock Connector),利用Dock的好處是錄音的同時可以保持耳機輸出聲音,並可支援一個以上的錄音設備,有玩樂團的朋友就可以這樣達成多軌同步收音。
另一種方式則較簡單,利用原先的耳機孔進行錄音,但這個缺點是錄音時整台iphone會沒有聲音,得拔開麥克風,才能用內建喇叭播放,就無法耍帥戴著全罩耳機一邊收音,而且就一定得用電容式麥克風! 否則偵測不到裝置。

Joyce這次僅先示範第二種方式改造,日後有機會再來嘗試改造USB連接孔,對於Dock IO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 http://www.allpinouts.org/index.php/Apple_iPod_dock

要改裝至少得有三用電表、一個焊槍與3.5mm公轉母接頭,Joyce建議最好找熟識的音響店或電子材料行幫忙,我是到光華商場的邱賢音響器材行,地址是新生南路一段6號之8,價錢約500,老闆手藝不錯呦,我壞掉的耳機也找他修,但店裡賣的東西沒有特別便宜XD

IMG_0096IMG_0092

將iphone耳機線剪斷後,兩條淺黃色是接地線,紅綠則是左右音源,但最好帶著耳機將線路接上電表,聽聽是否有傳出雜音來確認(上圖右),焊接前記得先吸焊去掉線上的塗料,焊完後就完成啦~~再次叮嚀,麥克風得用需電池的電容式,否則插上去會什麼都錄不到喔!

DSCN3430 DSCN3437

來段吵雜環境中測試,試聽可明顯發現主音源(人聲)仍很清晰,我非常害羞請見諒>_<

當iphone裝上了手持麥克風後,搖身一變為採訪利器,如果你是個聲音很好聽的部落客,那麼不妨在你的iphone上安裝Audioboo這個軟體,首先在官網http://audioboo.fm/申請一個個人帳號,當錄完音可選擇照張相並用手機內建的GPS標明所在地,在網站上除了素人報導外,也有不少「音景採製人」(soundscapist),可以聽見京都的蟬鳴、孩子的牙牙學語、地鐵的喧囂、課堂的朗讀聲,讓我們重新發現這些習以為常卻又常忽略的音景。

src_fd6c6b314cbe1483aa2d3651000c41fc

當然還有更多更有趣的應用可挖掘,最近國內線上卡啦OK網站 iKala就推出了iphone版本,目前雖然還無法由手機錄製上傳,但我想遲早會將這個功能加入,到時iphone就成了你隨時隨地的鍊唱機,不準備一隻好一點的麥克風怎麼行呢。

IMG_0010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