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可愛地基主》多情的房總被無情的人傷

餵_A4-2_copy

劇情簡介:每個房子都有一個靈魂,佳螢一直到一切無可挽回才真正明白這件事。投資失利,讓她逼不得已委身在好友位在舊市場頂樓加蓋的租屋處。她一心渴望離開這個鬼地方,住進前方都市­更新後的高樓大廈裡。一連串的陰錯陽差讓她得以看見房子的守護神,也懂得了他們面臨的困境──當都更的怪手開挖時,老屋的守護神也將就此消失。都市更新的代價,是一串的失去,包括心底最溫柔的記憶。

House_part1_06552-1

這幾年影視圈刮起一陣炒房熱,許多作品紛紛以城市居住這個難題作賣點,大陸方面有結合房奴與小三等社會現象的電視劇《蝸居》,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香港電影《維多利亞壹號(Dream Home)》則驚見女主角為買屋不惜連殺數人的兇殘行徑,甚至同期台灣電影《一席之地》裡更上演原住民部落要爭地、宅男在線上遊戲裡爭地、活人與活人爭地、活人與死人也要爭地的種種光怪陸離。

htm_20110228153343020000020301-001

今年女性影展推出的韓國動畫《可愛地基主The House》無疑也呼應這波熱潮,Joyce覺得納悶為何會有動畫片敢挑戰「都市更新」這個一看就覺沈重嚴肅的主題呢?原來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可愛地基主》是由韓國學生朴美宣、朴恩榮、潘周映、李在鎬等執導,由於親身或周遭都有類似居住在市場老舊房子的共同經驗,讓他們決定從「都更」這個題材下手。

餌獄_-House_part4_43530

然而,不論你叫它「都市更新」、「都市再生」或「城市再造」,它都不是一個能過於簡化探討的議題,房舍有其生命週期,若僅以老舊髒亂等觀之,經常成為國家與資本家介入「整頓市容」的合理藉口,更衍生房子越蓋越多,沒房可住的人也越來越多的矛盾現象。

相反地,若不去論述經濟欲望滋長的合理與脈絡,純粹以一種念舊呵護的情感去否定錢權引領的慾望,無疑也是過於片面與幼稚的想法了,《可愛地基主》無疑在題材上做出創新,並喚醒觀眾心底對居住地的柔情,可惜並未有獨到見解。

House_part2_06750-1

不過作為動畫,對喜歡日本吉卜力工作室風格的讀者來說,《可愛地基主》絕對能令你驚喜,除了地基主角色充滿濃厚吉卜力風,以2D照片後製並夾雜黏土模型製作的場景是少見的混搭作法,在大螢幕上效果卻出奇的有質感,看得出韓國動畫在追求技法純熟之餘,也慢慢揣摩自己的風格了,Joyce不禁想韓國連續劇抄日襲臺後,動畫會是他們下一個企圖超越日本的領域嗎?

餌獄_-House_part3_25228

「房子」承載童年純真回憶,卻也是成年生活的成功指標,不論你選擇蝸居在腳下的老房子,或追求前方高聳的嶄新住宅,都別忘了對曾為你遮風避雨的《可愛地基主》懷抱一顆感恩的心喔。

《可愛地基主》放映場次:

10/16 (日) 19:30(影人映後座談)
10/18 (二) 13:40(影人映後座談
女性影展官方部落格:http://wmwff.pixnet.net/blog
女性影展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wmwff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