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談傅瑞德所寫「減法設計的經濟學」

傅瑞德前輩在他的石墨工房寫了篇「減法設計的經濟學」,其中用「機會成本」與「邊際效益」兩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闡述減法法則的特性,雖然大學時經濟學修的不太好,但對其中機會成本這點我要補充個人想法。

 

引自「減法設計的經濟學」:
假設你住在一間每坪40萬元的房子裡,其中放了一張佔用一坪空間、價值5萬元的大桌子;當這張桌子不太用得上、只是佔地方,又賣不了幾個錢的時候,你可以選擇:

  1. 把桌子丟掉,將一坪40萬的空間另作他用
  2. 把桌子留著佔地方,等有機會脫手的時候再說

如果撇開感情或其他個人因素,純就數字績效來看,當然是「減掉」桌子,才對得起那一坪的40萬價值。

 

我這樣詮釋以上例子,這一坪空間無論擺放桌子與否都具有40萬的價值,我們如今的抉擇在於這一坪的空間上要擺放5萬元的桌子或是無法以數字計量的空間質感,我們面臨比較利益的抉擇,如果理性地純就數字績效來看:
選擇放桌子獲利5萬+40萬

而選擇放空氣得到的是土地原先的價值 40萬

於是我們可以估算

選擇放桌子的機會成本是0

選擇放空氣的機會成本則是 5萬

是的,其實按機會成本較低來做理性抉擇的話,我們該擺放桌子!

 

因此我們可以從上述發現,寧可拿掉桌子的「減法法則」,不是傳統經濟學的理性抉擇模式,會選擇拿掉桌子的消費者也許是受文化、風潮、社經環境的影響,而這種大範圍的不定性環境,理性抉擇很明顯地不敷使用,就像近年來公仔風靡的盛況背後,更多的是非理性的抉擇,Joyce在此並非貶抑非理性抉擇而推崇理性抉擇,實際上這都只是經濟學理論的概括講法。

 

除了文化風潮會影響決策外,社經水平(social-economic status)也是重要變因,如同北歐家俱之所以會發揚出「simplistic」,與他們生活水平或許密不可分,相較開發中的第三世界國家而言,便宜又大碗最能獲得消費者青睞,無形的價值比不上實際看到的功能。

 

若Joyce更進一步地將「非理性抉擇」與「減法法則」畫上等號,那麼傳統經濟學的「理性抉擇」正意味著「加法法則」,而我非常讚同傅大所言:“以「減法」為設計原則的精簡聚焦產品,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加法法則」一直是硬體生產廠商奉行的主流方向,然而當各家功能都在同中求異時,你要再添加創新的功能是相當困難的,對資金豐沛的國際大廠而言或許不難,但如果是中小型公司搞研發就燒掉不知幾卡車的錢,此外「加法法則」也正如傳統經濟學要求市場規模最大的想法,因此小眾、特殊客制化的需求往往被忽略,總是得等到所謂市場時機成熟(小眾即將變大眾)才能買到想要的產品,甚至可能等不到!但往往也是「加法法則」持續引領科技推陳出新,廠商們像是得了強迫症,每兩年就丟掉舊的規格換成新的,我好不容易等到Double Layer的DVD普及,他卻告訴我該換Blue-Ray光碟機...

 

而「減法法則」或許就像傅大提到Web2.0有許多的客制化網站如雨後春筍地產生,造就了許多小蝦米成功的案例。而未來硬體廠商如果想擺脫削價競爭的壓力,或許「減法法則」是可以考慮的方向,但中小企業實際上施行是困難且風險更高的。

 

Joyce在這講一個不太名譽的回憶:Joyce高中時正逢哈電族翻譯機上市,當時這項產品風靡了國高中生,原因是比起體積龐大、價格貴的快譯通,一台不到千元、體積又迷你的翻譯機,簡直是高中生作弊的最愛,喔說錯,是學習的最愛,總之當時這螢幕只有雙行顯示,字庫相較快譯通少的可憐的產品,卻意外地憑著「減法法則」在國內市場開始佔有一席之地,雖然如今隨著手機吸納了辭典功能後,哈電族這個產品也不得不搞起「加值」功能,整個產品不再如以往簡潔,不過這個有使無終的例子也正好給企圖運用「減法法則」的公司做個借鏡。

 

最後來看看近年來銷售成功的硬體,大部分都還是遵循所謂「加法法則」,但在某些特例,的確隱約可見「減法法則」的身影,除了操作上力求簡單,未來用「減法法則」簡化累贅、不常用的功能,並用「加法法則」突出產品創新的特性,或許會是硬體設計的新典範;我先前介紹的Sony CyberShot T2這篇為例,相機的硬體規格相當普通,但儘可能拿掉相機操作鈕,利用觸控螢幕的創新,宣傳產品觸控聚焦的功能,此外極佳的相片管理能力為你省下的時間都是無形的利益,Sony CyberShot T2會熱賣絲毫不令人意外。

 

至於Macbook Air,我先前寫過兩篇
Macbook Air紙片般的薄筆電(上)
Macbook Air紙片般的薄筆電(下)

如果以本文的標準來分析是否能熱賣,首先Macbook Air循「減法法則」減去了很多累贅,而突顯了剩下的特質─ 外出的輕薄,其實這就夠讓Mac Fans的我買帳了,然而抽離並理性的思考,Macbook Air還加入了什麼要素?背光面板、無風扇設計、多點觸控,事實上這三點都不夠吸引我,此外考慮現實面,這產品設計一減一加後,怎麼還是不能親民些為我節省荷包呢(啜泣)。

 

因此Macbook Air勢必得經過幾個月市場嚴格的洗禮,或許到第二代產品能在現有的架構上再做創新,產品才能更完

滿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險路勿近》迷人的惡之華

坦白說,柯恩兄弟 (Joel Coen)的電影向來不是我的tone,然而這部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倒讓Joyce耳目一新,不但具有商業片必備的元素─緊繃的氣氛加上刺激的動作場面,也能有藝術片的哲學內涵,實在是他們近年來最佳的作品,Joyce強烈推薦還沒看的網友一定要看。 Joyce不多說劇情,以下是個人觀影後的一些心得,與各位交流。 隨手可得的暴行 象徵主義 ( symbolism )( Wiki )認為「形式本身不是目的,思想觀念是目的」。Joyce則認為電影【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 暴力只是行兇的形式,而駭人又迷人的卻是那深徹入骨的邪惡 」。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成功地形塑Chigurh這位冷血殺手,從頭看到尾,幾乎把能殺的都殺了,甚至委託人也難逃一死,如此讓人直冒冷汗的角色恐怕只有【沉默的羔羊】裡的漢尼拔博士堪比。 假若對漢尼拔而言,殺人猶如一場神聖的宗教獻祭,他則是手持利刃祭司,在揮下屠刀時得到彷彿為神之化身的興奮,破壞與創造同樣來帶來如神般的成就感,但破壞更省時間。 然而Joyce認為柯恩兄弟 (Joel Coen)在處理暴力本質比「沉默的羔羊」更高竿。 片中飾演老警長的Tommy Lee Jones說了一則故事,大意如下: 過去殺牛得用大鎚敲暈牛,五花大綁後再切斷其喉嚨,某人因為在沙牛時,牛醒來並發狂掙扎,而受傷。今日殺牛的方法不一樣了,只要用空氣槍將石塊射入牛隻頭部再吸出來,畜生永遠不知道被什麼射中... 過去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獵物是沒有反擊能力,獵物低聲的啜泣也激起獵人興奮的歡快,但在【險路勿近】中,獵人與獵物的角色不斷倒置,即便是專業的殺手Chigurh也險些栽在Josh Brolin飾演的越戰老兵手裡,意味著在我們這槍枝氾濫的時代,任何人都能輕易擁有槍彈,暴力不再是邪惡的專屬品,不起眼的學童也可能手提步槍到校掃射... 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著墨的是儀式般的生死交替,看著漢尼拔聽著古典樂品紅酒食人肝,【險路勿近】中殺手Chigurh拿的武器竟是外觀平凡的空氣槍,而非手槍,然而在見到空氣槍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