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談傅瑞德所寫「減法設計的經濟學」

傅瑞德前輩在他的石墨工房寫了篇「減法設計的經濟學」,其中用「機會成本」與「邊際效益」兩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闡述減法法則的特性,雖然大學時經濟學修的不太好,但對其中機會成本這點我要補充個人想法。

 

引自「減法設計的經濟學」:
假設你住在一間每坪40萬元的房子裡,其中放了一張佔用一坪空間、價值5萬元的大桌子;當這張桌子不太用得上、只是佔地方,又賣不了幾個錢的時候,你可以選擇:

  1. 把桌子丟掉,將一坪40萬的空間另作他用
  2. 把桌子留著佔地方,等有機會脫手的時候再說

如果撇開感情或其他個人因素,純就數字績效來看,當然是「減掉」桌子,才對得起那一坪的40萬價值。

 

我這樣詮釋以上例子,這一坪空間無論擺放桌子與否都具有40萬的價值,我們如今的抉擇在於這一坪的空間上要擺放5萬元的桌子或是無法以數字計量的空間質感,我們面臨比較利益的抉擇,如果理性地純就數字績效來看:
選擇放桌子獲利5萬+40萬

而選擇放空氣得到的是土地原先的價值 40萬

於是我們可以估算

選擇放桌子的機會成本是0

選擇放空氣的機會成本則是 5萬

是的,其實按機會成本較低來做理性抉擇的話,我們該擺放桌子!

 

因此我們可以從上述發現,寧可拿掉桌子的「減法法則」,不是傳統經濟學的理性抉擇模式,會選擇拿掉桌子的消費者也許是受文化、風潮、社經環境的影響,而這種大範圍的不定性環境,理性抉擇很明顯地不敷使用,就像近年來公仔風靡的盛況背後,更多的是非理性的抉擇,Joyce在此並非貶抑非理性抉擇而推崇理性抉擇,實際上這都只是經濟學理論的概括講法。

 

除了文化風潮會影響決策外,社經水平(social-economic status)也是重要變因,如同北歐家俱之所以會發揚出「simplistic」,與他們生活水平或許密不可分,相較開發中的第三世界國家而言,便宜又大碗最能獲得消費者青睞,無形的價值比不上實際看到的功能。

 

若Joyce更進一步地將「非理性抉擇」與「減法法則」畫上等號,那麼傳統經濟學的「理性抉擇」正意味著「加法法則」,而我非常讚同傅大所言:“以「減法」為設計原則的精簡聚焦產品,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加法法則」一直是硬體生產廠商奉行的主流方向,然而當各家功能都在同中求異時,你要再添加創新的功能是相當困難的,對資金豐沛的國際大廠而言或許不難,但如果是中小型公司搞研發就燒掉不知幾卡車的錢,此外「加法法則」也正如傳統經濟學要求市場規模最大的想法,因此小眾、特殊客制化的需求往往被忽略,總是得等到所謂市場時機成熟(小眾即將變大眾)才能買到想要的產品,甚至可能等不到!但往往也是「加法法則」持續引領科技推陳出新,廠商們像是得了強迫症,每兩年就丟掉舊的規格換成新的,我好不容易等到Double Layer的DVD普及,他卻告訴我該換Blue-Ray光碟機...

 

而「減法法則」或許就像傅大提到Web2.0有許多的客制化網站如雨後春筍地產生,造就了許多小蝦米成功的案例。而未來硬體廠商如果想擺脫削價競爭的壓力,或許「減法法則」是可以考慮的方向,但中小企業實際上施行是困難且風險更高的。

 

Joyce在這講一個不太名譽的回憶:Joyce高中時正逢哈電族翻譯機上市,當時這項產品風靡了國高中生,原因是比起體積龐大、價格貴的快譯通,一台不到千元、體積又迷你的翻譯機,簡直是高中生作弊的最愛,喔說錯,是學習的最愛,總之當時這螢幕只有雙行顯示,字庫相較快譯通少的可憐的產品,卻意外地憑著「減法法則」在國內市場開始佔有一席之地,雖然如今隨著手機吸納了辭典功能後,哈電族這個產品也不得不搞起「加值」功能,整個產品不再如以往簡潔,不過這個有使無終的例子也正好給企圖運用「減法法則」的公司做個借鏡。

 

最後來看看近年來銷售成功的硬體,大部分都還是遵循所謂「加法法則」,但在某些特例,的確隱約可見「減法法則」的身影,除了操作上力求簡單,未來用「減法法則」簡化累贅、不常用的功能,並用「加法法則」突出產品創新的特性,或許會是硬體設計的新典範;我先前介紹的Sony CyberShot T2這篇為例,相機的硬體規格相當普通,但儘可能拿掉相機操作鈕,利用觸控螢幕的創新,宣傳產品觸控聚焦的功能,此外極佳的相片管理能力為你省下的時間都是無形的利益,Sony CyberShot T2會熱賣絲毫不令人意外。

 

至於Macbook Air,我先前寫過兩篇
Macbook Air紙片般的薄筆電(上)
Macbook Air紙片般的薄筆電(下)

如果以本文的標準來分析是否能熱賣,首先Macbook Air循「減法法則」減去了很多累贅,而突顯了剩下的特質─ 外出的輕薄,其實這就夠讓Mac Fans的我買帳了,然而抽離並理性的思考,Macbook Air還加入了什麼要素?背光面板、無風扇設計、多點觸控,事實上這三點都不夠吸引我,此外考慮現實面,這產品設計一減一加後,怎麼還是不能親民些為我節省荷包呢(啜泣)。

 

因此Macbook Air勢必得經過幾個月市場嚴格的洗禮,或許到第二代產品能在現有的架構上再做創新,產品才能更完

滿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

《大吉嶺特快車》 好的電影帶你上天堂

Joyce入手 大吉嶺特快車(The Darjeeling Limited) 的DVD已近一個多月,但或許是感覺名字很俗氣(or我太膚淺),總之我只讓它靜靜地在櫃子裡面壁,昨晚無聊拿出來看,Joyce看完興奮地想大吼:「真他X極品啊」!因為 大吉嶺特快車 根本是印度風情版本的「小太陽的願望」 ! Joyce會認為「 大吉嶺特快車」 很像「小太陽的願望」是因為兩部電影最終都因為主角們犯太歲惹一堆衰事,而抵達不了物質層面的目的地,然而在心靈層面他們最後都抵達彼岸。   電影大綱:孩子即將出生而感到恐慌的老二(Adrien Brody飾),與正妹女友(Natalie Portman)糾纏不清的老么(Jason Schwartzman),渴望逃避的兩人因大哥(Owen Wilson飾)相約而齊聚印度並搭乘大吉領特快車,展開一趟靈修之旅,名目上是剛從車禍倖免於難的大哥希望藉此趟旅程重新找回兄弟情誼,實際上父母不和諧婚姻造成三人共同的陰影,尋找多年來對他們不聞不顧的母親才是旅行的終點站... Joyce上面寫的電影大綱大致點明電影中三人面臨的困境,然而千萬別以為這是部嚴肅的電影,事實上「 大吉嶺特快車」 是相當精采的公路喜劇,前半段兄弟三人拼命幹蠢事,讓三人因此被車掌趕下火車,三人間的拌嘴除了讓人捧腹大笑外也更進一步讓個人的性格明朗 ─ 控制狂的老大Francis、逆來順受的老二、佔有慾強烈的老么Jack。 導演後半段的鋪陳讓「 大吉嶺特快車」 由搞笑喜劇昇華為經典,因為發生被趕下列車的意外狀況,讓看似即將彼此敞開心胸的三兄弟又有了退縮的理由,一場三兄弟救溺水的三兄弟是本片最棒的轉折!由不知名孩童的溺死讓三人明白珍惜兄弟情誼的重要,即便大哥的控制慾常讓兩位弟弟感到不被尊重,但那卻也是其關心所致 (金城武常說:大哥說的是對的...)。 正當三人即將搭機分別時,不言而喻的眼神相視讓他們決心繼續旅程,導演Wes Anderson最後這個安排讓Joyce既欣賞又厭惡,(厭惡的是得讓Joyce多寫下面這段),讓三人在機場就此分別是徹底的喜劇,然而安排三人在見到母親後,明白人生中有些遺憾是不能彌補的,最終只能以同理心化解三人對母親的不滿。   如Joyce在電影大綱所提,兄弟的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