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深度剖析部落格自我揭露的焦慮

 

許多時候煩惱的出口總是不經意浮現,昨天Joyce才在為自我揭露的焦慮感到困惑,今天下午一個偶然的聚會卻給了我些想法,也由於昨晚那篇竟然被歸納為Kuso文,我決定抽出自我揭露的議題作較嚴謹的探討。

 

large 下午一個阿姨找我去呂旭立基金會喝茶,在那認識了詹美涓老師,並獲贈一本她翻譯的《狂野寫作:進入書寫的心靈荒原》,隨手一翻讓Joyce如獲至寶,雖說其主題是心靈寫作,但卻是很深刻地描繪出寫作與內在的緊密牽連,給了Joyce以心靈書寫的思考方式來分析網路書寫,以及如何面對自我揭露的恐懼。

 

以下Joyce用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來分析部落客自我揭露的恐懼。

 

 

廣義的自我揭露:

 

technical_writing-1 首先不僅狹義上的個人資料公開才算自我揭露,寫作本身就是廣義的自我揭露,作者本身可能在有意無意間書寫著自我的隱晦面,而讀者也在閱讀的同時,渴望著與作者產生連結,並從字裡行間得到暗示或啟示。

 

Joyce便是在自我揭露的恐懼與創作的渴望間徬徨,但在《狂野寫作》書序的這段話則鼓舞了我:

她力求誠實,不避諱將自己無助、黑暗與瑣碎的一面攤在讀者面前。因為她知道,沒有什麼是可以隱藏或值得隱藏的。要寫出感動人的文字,作者挑戰的永遠是自己誠實的勇氣

 

是的,網路是個公開卻又具有隱匿性的平台,誠實原則則是互信互賴能成立的根基,但在部落客誠實面對讀者前,或許你我得先不斷挑戰自己誠實的勇氣。

 

我們接著來看部落格奇妙的一點,部落客其實不僅是作者,更多時候是不斷在「讀者」、「作者」、「編者」三種心理狀態游移。

 

而許多時候身為編輯與讀者的心態會阻礙你作者之筆的書寫流暢,想想你書寫時,內心是否有個主編說:「你寫這沒有用,讀者不會想看,多學學蘋果日報吧...」;否則就是心中另一位讀者說:「你寫的好無趣,文章又那麼長」。

 

狂野寫作》則試著教你用誠懇的正向思考放手去寫,不要受限於內在編輯的批判,文字是你內心的發聲,因此想寫作就必須接納自己,書中如此寫:

事實上根本沒有濫作家這回事,不過是一個作家坐在書桌前修鍊,寫下她的思考、記憶、觀點、故事與印象罷了。

 

書中並提供幾點心靈書寫練習的法則,部落客或許也可參考一二:

  1. 手不能停
  2. 不要控制
  3. 具體描述
  4. 不要想(抓住靈光一閃的第一個念頭)
  5. 別擔心發音、文法或拼字是否正確
  6. 你有寫出全國最濫文章的自由
  7. 直極要害

 

本段推薦閱讀:

  1. 我發現,我寫部落格的臉皮不夠厚
  2. 《部落格十誡》
  3. 《狂野寫作:進入書寫的心靈荒原》
  4. 從書寫治療淺談部落格之網路書寫

 

 

狹義的自我揭露:

 

privacy 狹義的自我揭露指的是個人資料公開,網路蓬勃發展的結果,就是虛擬與現實的界線逐漸模糊,身為人與部落客的角色界定也越見模糊,如何調和網路身份與現實身分成了極需你我好好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Joyce是網路不信任論者,除了Adsense與Bloggerads以外,我幾乎不用真實個人資料註冊,而這種對個人隱私的強烈不安全感卻帶給我經營部落格時的困難,因而發想出昨晚這篇「一封來自FunP的信引發網路自我揭露的焦慮」。

 

其實我想不止Joyce有這種憂慮,屢見不鮮的網路私密相簿被公開事件、可敬的鄉民用搜尋引擎追討負心漢的身家資料、以及前陣子陳冠希被匿名網友上傳豔照,這類事件每每撩起著網路的信任危機,支持網路實名制的聲浪也未曾中斷。

 

Joyce不信任網路卻不支持網路實名制,這來自人性隱匿的窺伺慾 ─ 「總是希望正妹穿的越少越好,自己則是惜肉如金」;喜歡看別人偷拍、自拍,卻恐懼自己哪天成為貼圖區的最佳男/女主角。

相關論述可見此書「偷窺狂的國家」。

 

身為網路瀏覽者,上述的態度是可理解的,但經營部落格時,這種「想要讓人知悉,卻又想保有高度隱私權」的心態,卻會自相矛盾。舉個簡單的比喻:「如同你今天在街上發傳單宣傳你賣的雞排很好吃,當客人問你店在哪時,你卻閉口不談」。

 

因此回到部落格經營面上,部落客得認清網路不存在完全的隱私,僅存在公開下的隱私,像Joyce先前那樣全然地隱藏反而矯枉過症,如同寫作需挑戰自我誠實的勇氣,對於個人資料的公開也是對網路信任與否的考驗

最後推薦網友可以閱讀這篇「網路上的「薄紗舞台效應」與宣洩治療功能--部落格現象的心理學解讀」,Joyce寫完後才找到這篇寫的更精采

 

本段推薦閱讀:

  1. 部落格經營
  2. [閱聽人研究]部落客對隱私及文責的觀感
  3. 網路上的「薄紗舞台效應」與宣洩治療功能--部落格現象的心理學解讀
  4. 死豬星人事件簿 -- 成名,或是隱私?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險路勿近》迷人的惡之華

坦白說,柯恩兄弟 (Joel Coen)的電影向來不是我的tone,然而這部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倒讓Joyce耳目一新,不但具有商業片必備的元素─緊繃的氣氛加上刺激的動作場面,也能有藝術片的哲學內涵,實在是他們近年來最佳的作品,Joyce強烈推薦還沒看的網友一定要看。 Joyce不多說劇情,以下是個人觀影後的一些心得,與各位交流。 隨手可得的暴行 象徵主義 ( symbolism )( Wiki )認為「形式本身不是目的,思想觀念是目的」。Joyce則認為電影【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 暴力只是行兇的形式,而駭人又迷人的卻是那深徹入骨的邪惡 」。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成功地形塑Chigurh這位冷血殺手,從頭看到尾,幾乎把能殺的都殺了,甚至委託人也難逃一死,如此讓人直冒冷汗的角色恐怕只有【沉默的羔羊】裡的漢尼拔博士堪比。 假若對漢尼拔而言,殺人猶如一場神聖的宗教獻祭,他則是手持利刃祭司,在揮下屠刀時得到彷彿為神之化身的興奮,破壞與創造同樣來帶來如神般的成就感,但破壞更省時間。 然而Joyce認為柯恩兄弟 (Joel Coen)在處理暴力本質比「沉默的羔羊」更高竿。 片中飾演老警長的Tommy Lee Jones說了一則故事,大意如下: 過去殺牛得用大鎚敲暈牛,五花大綁後再切斷其喉嚨,某人因為在沙牛時,牛醒來並發狂掙扎,而受傷。今日殺牛的方法不一樣了,只要用空氣槍將石塊射入牛隻頭部再吸出來,畜生永遠不知道被什麼射中... 過去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獵物是沒有反擊能力,獵物低聲的啜泣也激起獵人興奮的歡快,但在【險路勿近】中,獵人與獵物的角色不斷倒置,即便是專業的殺手Chigurh也險些栽在Josh Brolin飾演的越戰老兵手裡,意味著在我們這槍枝氾濫的時代,任何人都能輕易擁有槍彈,暴力不再是邪惡的專屬品,不起眼的學童也可能手提步槍到校掃射... 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著墨的是儀式般的生死交替,看著漢尼拔聽著古典樂品紅酒食人肝,【險路勿近】中殺手Chigurh拿的武器竟是外觀平凡的空氣槍,而非手槍,然而在見到空氣槍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