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嗨!我是Joyce,我曾是個酒鬼

 

 

 

就像是電影中常出現的戒酒團體治療常會出現的自我介紹:「Hi,I'm Joyce.I was an Alcoholic.」,Joyce也曾沉迷於酒精、甚至藥物,但根據剛才計算日期,我得小驕傲地說:「由07年1月3日至今,我已經戒酒495天」,請鼓掌~~~

 

當然期間有喝過一小杯紅酒,那是在朋友家吃飯,難以拒絕對方父母的好意,除此之外 我連年夜飯的酒都拒絕喝。作到這麼絕,並非是我戒酒的意志力強,而是我太明白酒的誘惑力大得令我難以抗拒,一但我開始喝 就會忍不住想陷入微醺或大醉一場的情緒。

 

我非常懷念一個過世已久的舅舅,我厭惡喝醉酒的人,特別是親友,但他是唯一喝醉後更讓我喜歡的人,喝醉酒的他常表現出一種比平時更清醒的神態,常吐出近似天啟的話語,當時大概只有我明白他的話中深意,而其他人都認為他在胡言亂語,也因為如此 他特別喜歡我。

 

舅舅很喜歡看偵探小說也常推薦我看,因此每當他與眾人喝酒時, 七八歲的我就作在一旁邊看偵探小說邊吃著他們的下酒菜,很奇妙的畫面不是嗎?我會說他喝醉更清醒,是因為即使喝越多,他the-alcoholic話越多越犀利,甚至邊跟其他長輩抬槓吵架,還邊回頭和我討論小說中的案情,他常說:「酒是智慧水」。(苦笑)

 

然而他就像一個雙面鏡,喜愛閱讀與思考這點深深影響我,而愛好杯中物的習慣則讓我難以定好壞;因此我直到上高中才第一次喝酒,而且沒喝醉過也不覺得好喝,所以我從來不懂他為何會不顧週遭人的反對,堅持狂飲至死,我不懂他為何要這樣酗酒,甚至他的過世讓我傷痛多年,至今我仍常希望能再跟他多相處一些時間...

 

酒拉近我跟他的感情卻也將他帶離我的生命,酒給我身軀溫暖卻也讓我心寒,酒是如此讓我愛恨交加....

 

原來對酒的矛盾情結自孩提時就跟隨著我長大,於是在我第一次因分手而被朋友灌醉後,緊接著開始第二次、第三次喝醉...很快地 我成了朋友眼中的酒鬼,但我卻漸漸能體會舅舅當年的心境 ,或許他也感受到靈魂受束縛而逐漸失去力量,酒精雖然不能注入動力,卻能讓靈魂掙脫拘束,得到片刻的喘息;甚至Joyce常想「會不會是因恐懼再一次失去像舅舅般了解我的人,於是從那之後我就不再讓旁人觸碰內心」。

 

幾個月內,我也開始如他無法自制般把酒當水喝,甚至喝到胃受傷,無法進食,原來酒精只是麻醉劑,藥量加重並不能治癒人們的傷痕,面對現實雖然很殘酷,卻是唯一苦口的良藥。在我快痛定思痛戒酒時,一段新戀情降臨,當時Joyce以為她就是能治療我的藥,當然答案並非如此,當你眼光專注在新戀情時,絕不會低頭細看身上一道道入骨的傷痕...

 

在495天前與她分手後,Joyce覺悟到不可以再沉溺瑜酒精,更不可將戀愛當作飲酒般 僅是消愁與作樂,失去的就接受吧,無論是舅舅或是其他人,最極端的醉(罪)不是酒醉,而是痛失心愛的人後所狂飲的逃避之醉(罪)。

 

嗨!我是Joyce,我曾是個酒鬼,我戒酒495天了,你呢?

 

今天是母親節,Joyce個性含蓄內向(才怪),寫這篇不是想氣死老媽,只是昨夜探完病後,突然很想念舅舅,甚至覺得有老媽在很幸福,而且也想讓她知道兒子現在很乖 哈,當然啦 這些話我當面說不出口,因此僅以這篇祝我媽:「母親節快樂」,還有全天下偉大的母親們。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