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追擊者》你的名字叫絕望

 

自砸在市長臉上的一坨屎為開端,這城市的混亂始以一種一視同仁的消散狀態席捲所有的對立互斥,皮條客可以比警察更專業的搜查,警察可以比政客更重視權力,殺人者卻比剝削的皮條客更心安理得地殺戮,娼妓更渾身散發著聖母般的慈愛,他們彼此融洽的共生、造共惡、承擔共業,在混亂中這一切並無衝突,然而當劇終真相揭櫫時,只餘一片荒蕪的絕望廢墟,你我終究是身陷絕望的追擊者。

The Chaser movie blacktale 

《追擊者》以寫實蕭瑟的風格深合我的口味,並跳脫警探緝凶的類型劇,主角的執業是皮條客!與我曾介紹的《Cleaner 追兇線索》裡的凶案現場清潔員有點類似,兩者皆是由曾經的警察角色退位於無關乎善惡的旁觀者,然而這樣不以抓犯人為第一要務的電影極難拍得好看,《追擊者》在前半小時就已抓住兇手,剩餘的時間則成了另一齣「拯救人質」的類型劇,藉著深描普通人契而不捨的追查對比於警方被兇手玩弄得團團轉,昇華為批判社會現實的核心主題。

The Chaser movie blacktale

《追擊者》不是我看過第一部藉描繪暴力來批判社會的電影,但其精準地營造懸念氣氛肯 定是數一數二,有朋友說這部電影很好萊塢,我不認同,它缺乏好萊塢無限上綱的道德批判,同樣也沒有對所有官僚機構懷著被害妄想,最後更沒賦予主角一道道正義英雄的光環。相反地,劇中每一個角色都充滿希望!?是的,僥倖的希望!無論角色是癲狂、理智、莽撞、無奈,面對社會中瀰漫的不安和持續的畏懼,他們依然單純地抱持著虛無的希望來看待「生命的無常」,不得不說在導演鏡頭下韓國首爾成了巨大的死亡隱喻,而這城市隱喻放在每個城市也都能成立的。

The Chaser movie blacktale

以主角皮條客正浩(金允錫飾)為例,直到劇末見到旗下妓女身死,他才相信犯人是殺人魔,而不是誘拐小姐的人口販子,他先前的追擊是基於自我利益的盲目使然,由盲目引導的希望終將絕望。
警察們則希望藉著這總連環殺人案來轉移保護市長不利的焦點,在陷入偵查膠著時,胡亂的搜山希望能挖出一兩具屍體將人犯定罪,誰知平時見多了的屍體,偏偏找不著,只得任犯人逍遙法外,但追根究柢,他們始終抱持著抓著犯人,案子自然就破的僥倖。
殺人魔池英民(夏正宇 飾)亦然,有多次無罪釋放經驗的他深知警方辦案的規則,在沒有關鍵證據前不可能大規模搜查,因此即便好幾次在兇案現場周邊的追逐戲碼,罪證始終藏匿在濃戾黑暗山城裡,諷刺的是兇手將逃脫的希望寄託在公權力不彰。

The Chaser movie blacktale 

原來這巨大的城市包容也壓抑了每個存在,只能在它的身軀下卑微的求生存,電影以社會底層的妓女、皮條客作為這種卑微的象徵,卻試圖在她們身上挖掘一絲一毫的良善,當然終歸是徒勞無功,就如當主角找到殺人犯後只是偏激、不顧一切的報復、痛毆他,再次驗證了道德淪喪的命題,劇末的一場雨沖刷掉人心中的塵埃卻道不盡其中默然的悲哀,雖然是一部沉重難耐的寫實電影,但導演對劇情節奏的掌控極為緊湊,每每給予觀眾暗示卻瞬間又打碎這種預期,2008年韓國最佳電影實至名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蝸牛食堂》身心食同源

  日本異常地喜愛拍攝以食物作為人際溝通的電影,Joyce個人尤其關注其中幾部涉及女性主題的美食電影,像是《海鷗食堂》裡日本中年女子企圖將飯糰的美味傳達給芬蘭人,到《幸福的馨香》百貨公司女職員從排斥、喜愛、進而守護中華料理,或是《 幸福便當 》講述單親媽媽如何以便當開啟第二人生的可能,女性料理人的故事往往比料理鐵人類的男性敘事多了幾分柔軟細膩的口感,也更容易喚醒觀眾自身成長的味蕾經驗,畢竟我們的味覺經驗主要還是仰賴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女性所建構,不是嗎?

《迷霧驚魂》最深沉的恐懼乃是絕望

看看我!看看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引自浦澤直樹的漫畫Monster 如果要Joyce簡單描述電影迷霧驚魂(Mist)的感想,我會說:導演 Frank Darabont 與原著史蒂芬金聯手在觀眾的心裡喚醒一頭駭人的怪物,電影播畢你會發覺自己連呼吸都飄散著逼人窒息的絕望。 導演 Frank Darabont 先前曾拍過「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今年推出的「迷霧驚魂(Mist)」是兩人第三次合作,自然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細膩精準地詮釋史蒂芬金的恐怖風格,「迷霧驚魂(Mist)」的影片時間較短,因此一些故事細節讓觀眾摸不著頭緒,但絕對是近年來翻拍史蒂芬金小說最成功的電影。   內容簡介(無雷): 電影始自遭暴風雨摧折的小鎮,一陣濃霧悄然地自山巔飄降,男主角開車帶著幼子來到鎮上的超市採買,而大多數鎮民打算囤積糧食也蜂擁而來,當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措手不及地籠罩整個市鎮,霧裡更藏匿著未知的怪物時,這間超市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迷霧的第一層涵義: 許多恐怖片都熱愛運用「霧」陰冷且若隱若現的特性渲染氣氛,但 在「迷霧驚魂(Mist)」中,久久不散的「霧」除了作為傳遞恐怖的媒介外,又多了些細膩的特殊寓意─「人際間因誤解而猜忌」。 有形濃霧與有形的怪物直接給予鎮民與觀眾感官視覺上的戰慄與驚恐,慌亂中的鎮民們又因信念、信仰而彼此猜忌、責怪,這是導演巧妙釋放的無形濃霧,此外隨著死亡的陰影逐步逼近,鎮民們的恐懼將內心無形的怪物餵養的更壯碩,最終主角們沒被不明的怪物吞噬,卻紛紛慘死在名為絕望的怪物足下。 最後男主角等人開車離去時,隔著霧與困守在超市的鎮民相望,徹底將這種人際間疏離猜忌表現到極至; 決定駕車離去的主角們與其說是勇氣使然,更毋寧是因信念不同而遭驅趕 ─ 苟且偷安與冒險求生,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恐懼卻讓人性自私爭鬥的一面表露無遺 。 上述這段已經接近電影尾聲,但令Joyce讚嘆的是導演處理人的神情之細膩,請網友一定要仔細看「離開」這個橋段,導演特地用慢鏡頭配上 悲壯 噁心配樂處理,正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每一個飾演鎮民的演員臉上表露的迷惘、後悔、悲傷、恐懼...但就是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