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虛線的惡意《贖罪Atonement》(中)


Joyce重新看了一次Director Comments版的贖罪(Atonement),對導演Joe Wright在每一幕試圖傳達的意涵有了更細膩的認知,猛然驚覺網路上有些電影介紹似乎誤解了電影,文末會將這點提出來。


關於贖罪(Atonement),雖然飾演西希莉雅的Keira Knightley是名義上的女主角,我卻一直覺得由三個人演出的角色 白昂妮‧塔利斯反而情緒表現豐富的多,特別是飾演少女時期的Saoirse Ronan,實在是個小戲精,以下以白昂妮為主軸,按照時間順序重新編排劇情(有雷):
也許1933年夏季一名少女的情竇初開才是贖罪故事的開端,戀愛的果實如此令人嚮往,然而過早摘下尚未成熟的它,咬一口才發覺食之無味,白昂妮‧塔利斯 萌發的愛消逝的讓人措手不及,以致留下她對愛的「認知扭曲」,如聖經所述:「愛的另一面正是罪的開端」,此刻似乎注定將來塔利斯姊妹與羅比間糾葛難解的恩怨情仇。



1935年塔利斯莊園
又一個燠熱不已的夏季午後,這樣的溫度好像總最能撩動人們內心蟄伏的情慾,13歲少女白昂妮正埋首於打字機前,寫著她將獻給返家的哥哥里昂的第一部劇本「The Trials of Arabella」,過於聰慧的白昂妮在同齡的表兄妹間顯得如此特立,而在比她年長10餘歲的兄姊眼中卻仍舊幼稚,性格內向又渴望被關注的白昂妮,只能憑藉她出色的想像力,在書寫過程中得到如上帝般操控角色命運的滿足,然而現實是莊園裡每個人都沒如白昂妮想像中關注她書寫的劇本...



 Atonement 贖罪 電影 虛線的惡意 blacktale 黑色童話
窗邊嗡鳴不休的蜜蜂彷彿白昂妮內心的不平與煩躁,將她的注意引到窗外,那站在水池邊的西希莉雅與羅比,只見西希莉雅輕解羅衫,驀地跳入池中,浮出水面時已是溼衫透玉肌,完美的體態畢露於羅比眼前,只見西希莉雅羞憤的離開,或許是出自保護姊姊的心態,又或許是家境富裕養成的自負自傲,此刻在白昂妮腦海裡的羅比被烙印成輕薄姊姊的浪蕩下人。



一次偶然的誤解尚且無法釀成悲劇,那麼短暫的一下午,偷看羅比誤給西希莉雅的信,與撞見兩人激情交媾的一幕,屢次衝擊對情愛懵懂的白昂妮,不理解羅比與姊姊行為的白昂妮,只能運用豐富的想像力來解釋這一切,來安定自己慌亂又憤恨的心,是的,白昂妮還不懂男女情愛,也不恨羅比,然而她那渴望被周遭關注的心情卻挑起她對羅比的厭惡與成見,趁著當晚餐後表妹羅拉意外被侵害,白昂妮對羅比提出了最不實的指控...使羅比身陷囹囫,與西希莉雅的愛情似乎沒有可能。

 Atonement 贖罪 電影 虛線的惡意 blacktale 黑色童話

1939年 二戰爆發,羅比選擇從軍以換取退役後的自由,而西希莉雅與家人斷絕關係並在醫院從事護理工作,入伍前的片刻相聚,西希莉雅與羅比這對戀人彼此許諾兩人戰後未來的幸福。



1940 年 英國遠征軍在德國的進攻下節節敗退,18歲的白昂妮逐漸明白西希莉雅與羅比間的真摯感情,明白自己闖下的禍,心底不斷地湧出濃烈的罪惡感,壓抑著白昂妮放棄進入劍橋大學深造,轉而投入戰地醫院接受護士實習,希冀藉辛苦勞作能做些贖罪,白昂妮同時開始撰寫小說「Two Figures By a Fountain」,描述1935年夏季午後的真相。



60年後的夏天,77歲的暢銷作家白昂妮於倫敦發表她最後一本封筆小說「Two Figures By a Fountain」,書末透露原來西希莉雅與羅比早已於1940年相繼過世,白昂妮終其一生未曾再有機會當面向西希莉雅與羅比道歉...



                                     THE END

                            ReWritten By Joyce

如果你仔細看我上面這段敘述,你會發覺我並沒有將白昂妮不實指控的動機說成忌妒西希莉雅,在導演版裡Joe Wright一直特別說明白昂妮的動機是非常複雜的,絕不是忌妒這麼簡單(..is not jealousy, her motivation is complicated,or Atonement is kitsch..)
,因此看到許多網站在介紹劇情時,草率地寫白昂妮因忌妒...,頗有誤導觀眾之嫌

此外有人會說白昂妮不是在11歲就對羅比示愛失敗嗎?難道不是由愛生恨,事實上白昂妮當時只是喜歡羅比,只是渴望獲得關注,但在拙劣的告白後,她反而充滿失落感。
 Atonement 贖罪 電影 虛線的惡意 blacktale 黑色童話
 Atonement 贖罪 電影 虛線的惡意 blacktale 黑色童話
 Atonement 贖罪 電影 虛線的惡意 blacktale 黑色童話
最後 縱觀 贖罪(Atonement)全片的結構,導演刻意將白昂妮切割為三個階段,但處理的方式有個特點,每一階段都有一幕是白昂妮對著鏡子/窗戶自我詰問(見上圖), 或許可如此解讀:

13歲的白昂妮,渴望成為週遭視線的中心又不得其門,鏡中的她如此自負自憐。

18歲的白昂妮,用迂迴的方式贖罪,接近罪惡感卻也在逃離罪惡感,鏡中的她因此正迷失自我 ,there is no briony。

77歲的白昂妮,明白唯有將真相公諸於世才是贖罪的結束,鏡中的她毫無掩飾地面對自己的罪與善。

如導演所說:「This is a story about a storyteller,a storyteller tells her story.」,別把 贖罪(Atonement)當然愛情電影看待或許會收穫更多,另外關於“書寫”,2006有部電影 ─ 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個人覺得在寓意上也不輸贖罪(Atonement),但劇情卻輕快有趣的多,建議你們可以去租來看。

Joyce的贖罪 系列評論: 虛線的惡意─贖罪Atonement(上)
虛線的惡意─贖罪Atonement(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不知道的普羅米修斯(一)異形電影的藝術DNA

《異形》(1979)導演RidleyScott最近帶著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再次將異形這種奇妙生物展現在螢光幕前,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價非常兩極,Joyce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開啟這種好壞的爭辯,而是想談談「異形」這種虛構生物一脈相承的藝術血統, 無劇透!請安心閱讀。 左為異形編劇之一Dan O'Bannon  右為HR Giger,背景是《異形》道具製作現場 在1979年《異形》上映時,觀眾與影評的反應也呈現極端憎惡或無比熱愛,但《異形》在視覺效果上的成就卻是有口皆碑的好,這不得不歸功於瑞士超現實主義畫家與雕塑家HR Giger。

《畫中畫Anamorph》─ 傑作與劣作的一筆之遙

  Joyce偏愛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常在觀影後思考是什麼動機驅使連續殺人魔再三地凌虐屠殺被害者,是報復、快感、或是控制慾?有時甚至暗自聯想在奪去他者的性命的那一刻,是否會如臨盆的孕婦,感受著帶有神聖性的生命躍動(或掙扎),而有自身確切活著的喜悅,思及至此,赫然驚察我心底竟蘊含這般原始又嗜血的因子,究竟電影是放大人性中潛伏的黑影,抑或電影只是你我夢靨的些許再現?《畫中畫Anamorph》則在觀眾意識開拓出一座嶄新的幽暗花園...   容我先說明一下片名《Anamorph》,原意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特殊繪畫技巧「變形繪畫」,其中以漢斯.賀賓(Hans Holbein)1533年的作品「使節」(The Ambassadors)最具代表性(如上圖),傳統的透視法皆假設觀賞者位於畫作的正面,然而變形繪畫則得由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畫作內的第二幅作品「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意喻有限的視角造成了認知的晦澀性。畫作裡的兩位青年擁有權勢與才華,乍看是幸福圓滿的人生,卻同樣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導演以此繪畫術語表達“真實是隨著視角不同而變化”     《畫中畫Anamorph》的劇情設定不足為奇,頗似克里斯多福諾藍執導的《針鋒相對 Insomnia》 (註:Joyce強力推薦) : 70年代紐約市,警探Stan(威廉達佛 飾)偵破一樁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件「Uncle Eddie」,然而因疏失導致一名少女遭殺害,使得他背負強烈罪惡感覺並渾噩地酗酒消愁,五年後,一起兇殺案竟與疑似死亡的「Uncle Eddie」有著同樣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抓錯兇手?瀕臨崩潰邊緣的警探Stan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Joyce懷疑編劇兼導演Henry S. Miller的靈感是否來自勞倫斯‧卜洛 克所寫的「屠宰場之舞」,地點同樣是光鮮且污穢的紐約,主角皆背負著過去的陰影及酗酒,小說裡的兇手將虐殺過程拍攝成電影,《畫中畫Anamorph》則是以屍體創作藝術品,甚至結局也都令人錯愕悵然,解開了部分迷題卻又帶給讀者亙古難解的人性難題,這部電影的確有種類似偵探小說的懸疑氣氛,且厚實有味。   但隨著劇情推展,電影的情節鋪陳則漏洞百出, 《畫中畫 Anamorph》以屍作畫入鏡的點子的確別樹一

紐西蘭如何作永續設計:「好自然」捕鼠器

很少人知道紐西蘭當地有個名為 BestAwards 的設計盛事,每年會選出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各領域的最紐設計,而2011年的最佳永續性產品的得獎者是一款名為「好自然」的全自動人性化捕負鼠器(Goodnature Automatic Humane Possum Trap),我看到的瞬間心底不禁湧現許多疑問,一款傷害生命的捕鼠器為何取名為好自然?負鼠是什麼鼠?這款捕鼠器又憑什麼獲得永續性(Sustainable)設計大獎?